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范文正公祠在哪里_范文正公祠堂阅读答案翻译
tamoadmin 2024-08-19 人已围观
简介1.花洲书院详细资料大全2.范公堤的历史3.广德县的文化惠山古镇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北边,由大片古祠堂组成。祠堂建筑群始建于唐,盛于明清,现在看到的多是清代祠堂。这些祠堂涉及80多个姓氏,不妨在此寻踪问祖一回。另外,镇上的无锡泥人是不错的手信,美食也值得品尝。惠山古镇由南北走向的横街和东西走向的直街(绣嶂街)围成,直街的东端有写着“惠山古镇”四个大字的古镇大照壁,非常好认;横街的北端,即惠钱路与通惠西
1.花洲书院详细资料大全
2.范公堤的历史
3.广德县的文化
惠山古镇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北边,由大片古祠堂组成。祠堂建筑群始建于唐,盛于明清,现在看到的多是清代祠堂。这些祠堂涉及80多个姓氏,不妨在此寻踪问祖一回。另外,镇上的无锡泥人是不错的手信,美食也值得品尝。
惠山古镇由南北走向的横街和东西走向的直街(绣嶂街)围成,直街的东端有写着“惠山古镇”四个大字的古镇大照壁,非常好认;横街的北端,即惠钱路与通惠西路的交汇处是售票点,进入古镇免费,只有参观一些小景点才需要门票。横街与直接的交汇处毗邻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和秀璋门,往北一点有人杰地灵牌坊,惠山上的泉水汇入牌坊后的承水井,龙头河从这里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大运河。
祠堂主要集中在龙头河沿岸和直街上,横街上的祠堂稍少。除去门票上可入内参观的景点,有很多祠堂并不开放,只能在外面看看,祠堂门口都有介绍牌。祠堂多数为典型的江南建筑,白墙黑瓦,木头门窗,有的自带小小的园林,杨藕芳祠比较特别,融入西式建筑风格,有点像砖石砌成的石库门。
在龙头河沿岸的,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潜庐(留耕草堂)、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杨藕芳祠、濂溪周夫子祠(光霁祠,周濂溪即写《爱莲说》的周敦颐)、惠山园(李公祠,李公即李鸿章的兄弟李鹤章)。从杨藕芳祠后面的小道可到达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祠),祠堂的园林中有块高大的太湖石。在直街上需要出示门票的景点,由西向东依次为倪云林先生祠、范文正公祠、陆宣公祠、徐孺子祠。
龙头河沿岸最东北边的景点是中国泥人博物馆,也要出示门票。馆内既能看到南派的无锡大阿福,也能看到北派的泥人张,还能看到师傅制作泥人的过程。如果喜欢,在馆内就可以买到无锡泥人,当然,在馆外的古镇上逛逛,也可以淘到泥人。
若追求小资情调,龙头河两岸绿树成荫,彩伞成排,坐在遮阳伞下的桌子边,喝喝咖啡,或者点一壶茶,河畔轻风吹过,别提有多惬意了。南京的先锋书店在古镇上开了分店(绣嶂街186号),木头花窗内,弥漫着文艺调子。
古镇的美食也不容错过,惠山豆腐花(横街13号)经常排队;距它不远的忆秦园小笼包据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蟹粉小笼是招牌;老菜馆(绣嶂街3号)主营精致的无锡菜;一亩三分田(绣嶂街24号)的苏式面很赞。油酥饼更是这里的特色,在古镇上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家油酥饼店,可以买来边逛边吃。
惠山寺经幢,在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南侧为唐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10米。
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高6.26米,底部直径1.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莲瓣,仰莲之上为八角形座,每面刻栏杆,转角处为莲瓣首望柱。
惠山古镇和锡惠公园可一并游览,公园里有著名的寄畅园、孕育出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天下第二泉等景点。
幢身立于栏杆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白鹿山人李端符书。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装饰,角隅处均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络带。宝盖上置扁圆状石,四面刻宝相花图案。其上承托仰莲瓣,莲瓣上发现有八个方形柱洞,估计原有石雕勾栏,现已全部散失。仰莲上为束腰柱形,上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八角形宝盖,角隅处雕有力士头像,分别浅雕有牛、羊、鹿角和獠牙。宝盖上置扁圆形石,上刻瑞花图案。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置扁圆形石,未见纹饰,最上为宝珠。
惠山寺,位于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当时他归隐在历山(惠山),与南朝的南平王刘烁以诗章酬和,齐江淹亦有继作,后人把他们的诗作列于壁间。刘宋景平元年(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
金莲桥,在无锡市西郊锡惠公园内。位于南朝古刹惠山寺建筑群的中轴线、金刚殿(旧址)与御碑亭之间的金莲池上。宋建,历代重修。1982年江苏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名称为“惠山寺金莲桥”。
金莲桥为三孔石梁桥,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石桥两端为石砌桥台,中间为两座石砌桥墩,以承接桥身石梁。每孔由六块石梁组排而成,中间四块为桥面石,以通行人;两侧各为一块华版石,上承石栏杆,外侧雕刻宋代典型的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童子)”图案。桥身南侧中孔花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
东西桥台的横帽石梁两端各雕成一个怪鱼首,共四个。中间两桥墩的横帽石梁两端各雕成一个螭首(读痴,若龙而黄),亦四个。两侧石栏杆由莲花望柱和透空石栏板相间组成。桥栏两端各有一个抱鼓石(共四个)。中孔稍高,平而长,东西两个边孔成斜面而略短,桥身略呈弧形。整座石桥造型优美、匀称、稳固,雕饰华丽,为古代庭院桥梁中不多见的佳构。
现在惠山寺还保留着古迹和建筑物有古华山门、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和日月池、金莲桥和金莲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大同殿、竹炉山房和云起楼等。
由于惠山寺坐落在名胜之地,声誉早已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满天下。它早在唐宋之时,就香火不绝,盛极一时。寺院范围包括整个愚公谷和寄畅园,僧舍就有一千零四十八间之多。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
无锡愚公谷旧址南依黄公涧,北抵惠山寺,西至名泉里(二泉),东临秀嶂街(映山湖一带),占地50余亩,系明代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左右。
园主邹迪光,字彦吉,别号六度居士,无锡人,万历二年进士,任湖广提学副使。罢官回无锡后,过着放纵的绅士生活,择锡山、惠山的秦王坞,建别墅园林—愚公谷。
他自号愚公,经营10余年,建成60景,依山取势,布置了土山、峰阜,又以黄公涧为源头活水,涧、溪、沼、池,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当时邹园曾一度被誉为全国私人四大名园之一,一时胜绝吴中。
祠门牌坊式。庑殿顶、置竹叶玛瑙地盘陀石。过架有溯源桥的承泽池,西娩有八角形石砌鼋池,池壁南北各装饰石蛎首,吐纳二泉水,故又名双龙池。
华孝子祠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的古惠山寺内侧,汇东晋无锡孝子华宝。南齐建元三年(481),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子"额,载《南齐书》。
唐时建专祠,内塑童髻长须华宝像。该祠屡有废兴,现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存基本完整。祠东向,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单间、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池西为主建筑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风格;三间八架、歇山顶、楠木结构,但方柱及柱基均为石质,装饰色朴典雅。其内壁嵌明清碑刻35方,大部分为年复制。
天下第二泉指的惠山脚下的二泉。该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
后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书法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2006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作为唐至清代的古建筑,被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池最大,为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约7米,横10米,深约0.33米,位于漪澜堂下。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皓月就会倒映在池中,形成天然的“二泉映月”。
池壁有明弘治年间所凿石螭首,俗称石龙头,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的第一个龙头,形制苍劲古朴,泉水经螭口流入方池,颇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情趣。池前有太湖石,叠成观音立鳌鱼状,世称观音石,右有“轻舒翠袖”的龙女石,左有“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石,石下镌有四言铭文,落款“蕙岩”,为明代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年间移此。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中池为方形,紧靠上池。据《惠山记》载:“活水细流,澄澈可爱。”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上池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特别是提脚踩的位置,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纪录。
明邵宝记有:“正德五年春三月,锡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为池三,为渠二,为亭、为堂各一,而三贤(湛挺、李绅、陆羽)祠故在泉上。”方池北边墙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
至德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无锡知县吴钺暨泰伯第101世裔孙、浙江遂安知县吴培源等捐资,于惠山二泉亭东向,购得邹园_石阁、绳河馆旧址移建至德祠,专为祭祀开发江南之始祖吴泰伯,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称他“可谓至德也”。故后裔称至德祠。位于映山湖西北,原明代愚公谷遗址。
钱武肃王祠又称钱王祠,位于惠山横直街交汇处,南邻寄畅园、北傍惠山寺,原是吴越王钱谬(852-932年)迁锡裔孙为祭祀先祖钱武肃王所建的宗祠。
祠堂为五开间三进,大天井内有东西两厢。在清咸丰年间,因遭到太平天国战争的破坏,钱氏后裔于清同治11年(1872年)重修,一块“重修新安乡钱武肃王祠堂碑记”还镶在墙上。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长寿里15号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4小时
电话:0510-83728121
开放时间:
古镇全天开放,古镇内小景点开放时间大致在8:00-17: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古镇免费开放,小景点联票需要收费。
惠山街道:惠山街道辖9个社区居委会、1个家委会:棉花巷社区、兴隆桥社区、五里新村社区、盛岸一村社区、盛岸二村社区、惠畅里社区、新惠路社区、蓉湖社区、惠泉山社区、惠营家委会。
花洲书院详细资料大全
滨州的名胜古迹有维基古村、魏氏庄园、中国孙子兵法城、河半山、西纸坊黄河古村等。维基古村落,隐藏在滨州南部水乡。位于山东省惠民县维基镇孙子故居,是一处有着明清古建筑药方的景区。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雨伞街、风车街、绣楼、永安码头适合打卡拍照。融入江南水景,比如隐藏在滨州的南方水乡。可以观看传统民间小吃的制作过程,如蜂蜜三刀、麦芽糖、石磨辣椒等。还可以去民俗街欣赏书法、剪纸、古色古香的戏法、独舞、皮影戏等。,且看民间打铁的过程。魏氏庄园,中国现存唯一城堡式庄园。中国三大庄园之一,位于滨州惠民县维基镇庄园路。这是魏昭庆的私人住宅,清朝的首席秘书文立,和同事的武定府。主楼保护得很好。这座庄园与烟台牟氏庄园、四川大邑县刘地主庄园齐名,成为中国三大庄园。最有特色的设计是庭院。院墙就像长城。外墙比内墙高三米左右,中间有一条1.5米左右的通道。四角均为碉堡式建筑,布局由房屋、花园、池塘、广场等部分组成。中国孙子兵法城,中国兵学第一庙。位于滨州市惠民路孙吴路。这里是武圣孙子的故乡,在这里你可以系统地了解孙子和他的兵家思想。以千年历史的宋代古城墙遗址为基础,建设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区,分为8个景区,面积7200亩,15个院落,建筑面积1100亩,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军迷和历史迷尤其不能错过。合板山是休闲度的好地方。位于滨州市邹平县河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这里可以登高望远,风景优美,适合周末休闲度。群山连绵,陡峭险峻,悬崖众多,森林覆盖率高,云雾缭绕,瀑布倾泻而下,野花飘香。景色不错,植被茂密,冬天冰瀑壮观。有道观,神仙院宏伟,建筑独特,充满道教气息。黄河西纸坊古村展现鲁北农村风情。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李泽街道西纸坊村。以田园湿地为依托,集特色高泰B&B和古柴窑为一体。有7个古柴窑和12个传统手工艺作坊。可以亲身体验手工陶艺,自学陶艺。是展示鲁北乡村风情和黄河古渡的地方。
范公堤的历史
花洲书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国家4A级景区,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2014年12月,花洲书院景区成功荣升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我市首家4A级旅游景区。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花洲书院 外文名称 :Spend State College 地理位置 :邓州市人民东路 占地面积 :280亩(含二期)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级别 :AAAA级 门票价格 :30元/人 始建时间 :宋代庆历年间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南邓州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历史,渊源,修葺,人物相关,作品相关,地理位置,所获荣誉,周围景点,影响,交通信息, 历史 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知邓,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 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 渊源 花洲书院,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出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向东南行不远,便可见一处竹柏掩映、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这便是当年范仲淹知守邓州时创建的花洲书院了。 范仲淹原系江苏吴县人,庆历四年(1044年),由于其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悲愤之余,乃上书皇帝,自请守邓;次年,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身份来到邓州任上。 以堂堂副宰相之才智,治一邓州,范仲淹大显身手,他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一年后,朝廷命仲淹移守荆州,而邓州百姓因感其恩德,绵延数里,跪道挽留。仲淹为民情所动,终不忍行,遂上书皇帝,恳请留邓,皇帝也只好特许。 公余之暇,范仲淹多是饮酒揽胜或者讲学会友,“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和朋友在一起,范仲淹一反平日刻板严肃模样,或击鼓高歌,或迎风长啸,颇有点放浪形骸。同时,他还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书院,常于书院内执经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书院内,讲经者娓娓道来,听课者如沐春风,这座书院,便是如今的花洲书院。 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还有其挚友腾子京。腾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腾子京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也不推辞,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反复揣摩,酿酝文稿。 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凭着手上仅有的《洞庭秋晚图》,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了范仲淹,因了《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自范仲淹以来,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同时又因其风景优美,故而名列邓州八景之首,曰“花洲霖雨”。书院内既有《岳阳楼记》的诞生地春风堂,又有耸立秋水之上的“览秀亭”;既有小巧别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范文正公祠。走进书院,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外的城墙上,古柏森然,春风阁、文昌阁掩映其间;书院正门前,一桥横跨城河两岸,桥上长虹卧波,桥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 春风堂为古代学子读书上课之地,现为清代建筑。万卷阁为书院藏书与刻书之地。范文正公祠是北宋年间范仲淹离任邓州之后邓州人民为纪念范仲淹所建,也为清代建筑。房门上方悬挂二十八代孙范敬宜亲笔所题“范文正公祠”匾额。名人馆是为纪念古今邓州籍历史名人所建,建筑面积480.7平方米,为仿清代建筑。前院正房和厢房为《姚雪垠文学馆》,馆内陈列有姚雪垠办公用具,著作手迹及生平著作,中院和后院正房及厢房设医圣张仲景,历史名将张巡、铁铉等历史名人纪念馆。百花洲始建年代不可考,为古邓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后由范仲淹进行修建,有菊花台、亭榭、太湖石点缀湖岸,岛内遍植花木,花洲书院由百花洲而得名,重建的百花洲为清代苏州园林风格。湖岛将全湖划分为大小水面,洲东面为自然收放线的溪流,北端有石舫“香舟”,中段临水有扇亭“月到风来亭”。南北湖、池水面3778平方米。百花洲之南的赏石园以欣赏石 栏、石景为主。赏石园北为五峰山、五峰书斋和长廊、思范亭,别有洞天,形成一条完美的园林风景线。 修葺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2002到2005年,邓州市委、市 *** 多方筹措资金1400余万元,历时三年,对花洲书院进行全面修复,创历史规模之最。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有各类仿古建筑66座,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书院内处处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二期工程也与2013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底对外开放。 书院建筑是花洲书院内主体,为五进四院,中院更有全国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状元桥,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西侧并列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为新建四进三院的名人馆,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百花洲位于书院东侧,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墙。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别有洞天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百花洲建筑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园林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古有“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之说。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扬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 百花洲 人物相关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諡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相关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地理位置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通要冲,焦枝铁路、207国道贯穿全境,与南阳距离不足50公里,南阳、襄樊、老河口三个飞机场和通江达海的河口码头为其提供航空和水陆便利,南阳到花洲书院49.8公里,车行时间大约1小时12分钟。 花洲书院地理位置优越,南临人民路,东临东二环、东三环路,交通方便。周围有多家高中档次宾馆饭店,适合游园时居住。书院内部设施及服务体系完善,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 所获荣誉 2007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花洲书院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周围景点 邓州更多景点有: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台湾村、福胜寺塔、清真西寺、汲滩陕山会馆、吾离冢遗址、八里岗遗址、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影响 自范仲淹创建花洲书院以来,邓州人秉承范公先忧后乐的精神,艰苦朴素,勤勤恳恳,以吃苦耐劳的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邓州人,致使邓州人才辈出,文运亨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交通信息 自驾游行车路线郑州方向、安阳、鹤壁、濮阳、许昌到南阳花洲书院的行车线路: 京珠高速→南兰高速(许平南高速)→(到南阳不下,直行)→二广高速→邓州→景区就在邓州市的东南角
洛阳、焦作、新乡、济源到南阳花洲书院的行车线路:
(长济高速)二广高速→邓州→景区就在邓州市的东南角
周口、漯河到南阳花洲书院的行车路线:
南洛高速→南兰高速(许平南高速)→(到南阳不下)→二广高速→邓州→景区就在邓州市的东南角
商丘到南阳花洲书院的行车路线:
商周高速→宁洛高速→南兰高速→(到南阳不下,直行)→二广高速→邓州→景区就在邓州市的东南角
广德县的文化
唐代大历元年(766),淮南节度判官黜陟使李承实,筑堤堰以捍海,自楚州高湾至扬州海陵县境,延袤142公里,名为常丰堰。
宋代开宝年间(968-6),泰州知事王文佑增修捍海堰,后因年深月久逐渐倒塌。
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
天圣中,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
时有人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也有人以筑海堰后难以排水,极易出现积潦而予反对。
谁知张纶熟知水利,言道:“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筑堰挡潮,利多弊少。”于是纳了范仲淹建议,奏请朝廷批准,并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
宋代天圣二年(),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兵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二百余人。
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到泰州查勘实情。
胡令仪系河南开封人,曾于宋代淳化、至道年间(990-9)任如皋县令,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
察看后,胡令仪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获准继续开工。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去世,范仲淹离任回籍守丧。
其间,范仲淹屡次给张纶写信,请张纶无论如何要将捍海堰修成,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独担其咎。
天圣五年(1027),张纶负责捍海堰工程指挥,于当年秋施工,第二年春完成,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捍海堰修成。
堰长25696.6丈(合71公里),堰基宽3丈(合10米),高1丈5尺(合5米),顶宽1丈(合3.3米)。
堰成后受益显著,“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
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农灶两受其利。
后人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称为范公堤
人们虽为主持完成工程的张纶立了生祠,但后人仍未忘记首倡和实际促成者范仲淹。
从明代以后,人们即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
明嘉靖七年(1528),海安在西寺为其建范文正公祠。
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西场仲鹤庆诗赞范仲淹:“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
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
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
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当能表达后人敬仰、缅怀之情!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督高斌于栟茶、角斜续修范公堤。
民国20年(1931)洪灾后,刘庄、白驹至海安一段范公堤100余里均加宽至4-9米,10天竣工,投工16万个。
明清两代,堤东逐渐淤积成平陆百余里,但此堤仍有“束内水,隔外潮”之效。
延续数十年,堤东不少地方已成良田,阜宁至东台一段堤身筑成公路,成为通榆公路之一段。
海安境内范公堤从原旧场通海桥至角斜镇大码头段,建国后改作栟角公路,大码头至李堡镇、原北凌乡之堤,除少数尚存残迹外,大部分旧堤已削平。
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县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祷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 ”张渤治水的传说“,被列入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
广德早期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区。据县志记载:建安初,孙策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分故鄣县地始置广德县。广德虽然地处吴头楚尾,但区治上多隶属江浙。从唐末至宋以来,虽然战乱不断,广德基本上是受以扬州(今江苏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地方势力控制。吴、南唐多次曾派使前往广德祠山祖殿祭祀祈祷。
元至正十四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属江浙行中书省。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广德路为广兴府(不久改称广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明初,改广兴府为广德直隶州。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广德应是吴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从广德甘溪沟土著人吴侬软语的方言中,也可以窥见广德地区早期吴文化的渊源。另外的因素就是就是祠山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称“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债,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非妄传也。”可见,祠山文化来源于吴越,勃发于广德,又张扬于吴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吴文化的典型特征,又是吴文化发展的一个极至。
徽文化
明清时期,徽文化逐渐成为广德的主流文化:
祠堂,起始于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也是徽州人最基本的人居环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谱牒文化一起,组成了支撑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带进广德。随着徽商在广德的发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带到广德,通过几十代人几百年的努力,徽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经过同广德的本土文化的不断撞击、融合,从最初的互相排斥到后来的相互包容。发展到明代后,徽文化在广德地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从幸存的凤桥大范村的范氏宗祠、誓节芦塘陈氏宗祠中,不仅能窥见徽派建筑艺术的精髓,更能洞见宗法自治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牌坊作为徽派建筑艺术的代表,在广德的留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广德人对徽文化的接纳和归属。
谱牒文化与牌坊相似,广德保留下来的诸多宗姓的族谱,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响作用。
移民文化
现代广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多元的移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广德逐步形成了以河南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和湖北移民带来的西楚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结构,其中尤以河南省光山县移民为众。
起初,这种移民文化是以较为封闭的形式存在,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文化割居现象。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两代人努力,广德的本地人和各地移民通过联姻、商贸、生产和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了不同宗教、习俗、教育、道德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通过交流,各种文化扬长避短,取舍有度,从而形成了相互包容的地区特色移民文化。
四合地蹬子戏,四合地蹬子戏又名“地花鼓戏”,地摊子戏,是盛行在四合乡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是不需舞台的广场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等优点,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2010年4月,四合地花鼓戏被宣城市人民、宣城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桐夭村的旱船,旱船也称龙船、彩船。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游艺。广德县最有名气的旱船当数桃州镇白桥村(原属高湖乡)桐夭村的旱船。该地旱船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了。
广德四绝,就是在安徽广德县境内的四道特色菜,它们分别是:杨滩镇境内“御桌珍馐桐花鱼”,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珍禽美味横山雉”,卢村乡的“山珍之珍笄山笋”,誓节镇的“珍稀沙河鳖”。
广德天下第一鲜,广德县的天下第一鲜是只需要闻到它的香味就能让人垂涎欲滴。而天下第一鲜却是无意中得来的美食。是靠嗅觉就能判断是否地道的一道汤菜。是专属于广德的味道。 民众教育馆
广德县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13年(1924),馆址在文庙西侧(现人民广场西)。25年迁至西大街真武庙(现增谷路北端)。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改称流动施教团。32年,复称民众教育馆,馆址在西南乡崇法寺。其主要活动为开展平民教育,设有问字处,阅报处、图书室等。抗战前后,曾组织过球类、棋类、歌咏、婴儿健康、自由车(自行车)比赛和小型业余演出,并举办“抗日建国图画展览”、“国货与敌货展览”等。34年底,民众教育馆停办。
文化馆
县文化馆建于1950年2月,馆址设在北大街。初称为广德县人民教育馆,次年改称县文化馆。1957年迁入南二街(今桃州路)新址。1969年1月,县文化科、文化馆、新华书店等单位合并成立“思想宣传社”。一度文化馆又与桃州戏院合并。18年恢复原建制后干部、职工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干部、职工20余人,设行政、宣传、文艺3个组。
区、乡(镇)文化站1953年全县9个区各设有1个文化站。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1956年只设誓节、柏垫、邱村3个文化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除城关外,又改设五个公社文化站,1962年,原公社文化站升格为区级站,改称为中心文化站。15年,各站都新建了办公用房,增加了人员、设备。16年5月,开始试办社办公助文化站。1986年全县有乡办公助文化站23个,其中砖桥文化站建有两层楼房1座,设图书、游艺、录像放映等室。1987年底,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28个,人员36人。
图书馆
广德县图书馆的前身是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原藏书4500册。1981年与文化馆分开,单独建馆,有馆舍150平方米,管理人员4人。以后,人员、藏书、设备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工作人员12人,藏书45300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852册,期刊报纸330余种。读者人数已由建馆初期的每月几百人次增至2000余人次。
档案馆
1958年11月,广德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档案室合并成立广德县档案馆,有专职干部2人。1963年11月,广德县档案管理科成立,与县档案馆合署内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裁撤,人员下放。13年7月恢复县档案馆。1980年11月成立广德县档案局,仍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底,有库房296.5平方米,人员8名,收藏档案全宗85个,各类档案、资料计27121卷(册)。其中文书档案12925卷,科技档案135卷,专门档案2676卷,资料11385卷。长期以来,档案只供内部使用。后经全面整理,部份向社会开放。1980~1987年为各界人士提供凭证和数据资料1.7万余卷次。1987年县档案馆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大圣宝塔
位于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始建。初为五层六门砖塔。宋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二十七日夜“为火焚”。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六月,由宋荣、宋宗弟兄领头重修为七级浮屠。后几经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砖制塔体。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复。现塔高42米,底座周长26.4米,七级六门,六角飞檐。覆铁锅式塔顶,飞檐均铺青灰色简瓦,造型瑰伟。塔侧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银杏树一株。
崇法寺
位于四合乡洪冲村耿村河北岸。据史志载:该寺始建一说在唐贞观间(627~649),一说在唐天衤右中(904~907),后历代多次修缮。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西侧有戏楼,后殿已毁,现存中进大佛殿和前进天王殿,现存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学院专家鉴定,其主体为明代结构。1983年6月,县人民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安寺
又名崇福寺,位于砖桥乡陈家边保安山。唐天宝七年(748)建,后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咸丰十年(1860)战乱又毁。同治间(1862~1874)重修大殿,光绪十八年(1892)再修。该寺原为三进两院,中进与后进1968年拆毁。仅存前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现作民居。
桥头村戏楼
位于卢村甘溪桥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太平天国革命前尚有祠山庙宇及看楼,与戏台组合成群。现存建筑面积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铺成,台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宽2.74米,进深3.43米,面积约2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明架抬梁,山墙架穿斗式,现楼面及部分梁架已朽,总体面目犹存。
陈氏宗祠
位于誓节镇芦塘村左,祠内碑文记载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砖木结构,三进两院,总面积668.5平方米。未曾大修,仍基本完好。范氏宗祠原称范公祠,亦名文正堂,为祀宋名臣范文正公仲淹的祠庙。位于凤桥乡范村村中,砖木结构。原为二进一院,占地512平方米。门外石狮一对。现存后进5间,面积123平方米,基本完好。该祠宋绍兴九年(1139)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重修,主体为明代建筑。《范氏宗谱》称系文正公二子纯仁后裔所建。 省级
广德民歌,皖南根雕,明德折扇。
县级
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渤治水传说,柏垫西坞马灯,东亭狮子舞,柏垫张复菜刀制作技艺,广德绿茶制作技艺,誓节桑园木榨榨油技艺,誓节杨杆传统制陶技艺,邱村芦塘凉席传统编制技艺,广德祠山庙会。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刘文静与灵山寺传说,桃姑迷宫传说,东亭湖的传说,“三山不见山”传说,高庙米酒,甘溪方言,易棋。
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墩(灯)、郎步街(西关街)的传说、建平竹篮编织、大王龙灯、海峰造纸术、横冲旱船(灯)、大费金龙(灯)、邱村民歌(车水号子与薅秧号子)、山北船灯编织扎制、老鸦山闷酱腐乳制作、太极洞的传说、耿村竹编、大板龙、娘娘石的传说、仁和竹编。
上一篇:谜底短袖图片_谜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