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评说曹操作文_评说曹操作文700字

ysl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评说曹操作文_评说曹操作文700字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评说曹操作文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1.求结合《短歌行》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评说曹操作文_评说曹操作文700字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评说曹操作文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1.求结合《短歌行》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 300字左右

2.以 论曹操 为题写作文只等三分钟,太急!!!!!!!!,有答必纳

3.写曹操的作文

4.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500字

5.评论曹操的400字作文

6.评一哈曹操!

评说曹操作文_评说曹操作文700字

求结合《短歌行》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 300字左右

       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或是老当益壮,执鞭疆场的廉颇,或是傲视群雄,力举巨鼎的项羽,或是连战连捷,而后一败涂地的苻坚,或是壮志未酬,含冤而死的岳飞……

       而我,则以曹操为英雄.

       且不说其他的,单以官渡一役来讲,当时曹操实力单薄,且粮草空虚,四面更有群雄虎视耽耽.而曹操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以其胜人一筹的军事能力,取计于许攸,火烧于乌巢,埋伏于仓亭,最终大败袁绍,创造了一个军事上的奇迹.谁能如他?

       何为英雄?能够在困难之中挺身而出,独支大局,并且可以力挽狂澜者,才是英雄.

       何为英雄?能够在逆境之中克服困难,突破道道阻碍,不畏失败,坚持不懈者,才是英雄.

       英雄什么都不能缺,但可以没有成功!成功者并非都是英雄,英雄往往很少成功.刺杀董卓时,遭吕布阻拦,并未成功;赤壁之战中,周瑜以东风之便侥幸得胜,并未成功;渭河之战中,马超巧借地势之利,并未成功.曹操在一次次人生的挫折中,并未气馁,仍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就是如此的一个人.

       有人评论他为“安世之贤臣,乱世之枭雄”.在乱世之中,曹操不图富贵,以求贤士,在多年戎马生涯中,遇到了种种的不幸和困苦,但他没有趴下.成功不等于胜利,而英雄更不是只追求成功之徒.成功固然可以带来荣誉、金钱、富贵,但英雄是不在乎这些的.他们只看好自己是否有违背仁义之举,只喜欢让自己名垂青史!

       历史上,缺少不了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他们未必成功,但他们创造了历史,他们使历史的舞台更加多姿多彩!

       挑有用的写吧

以 论曹操 为题写作文只等三分钟,太急!!!!!!!!,有答必纳

       曹操之客观评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谈三国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

       在了解上述两种人物形象之外,其实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另一种史实的形象,即历史形象。

       刚才那句话句话是曹操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首先,杀,确实是杀了,但是是误杀,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都有记载,所以应该是史实。其次,但两个版本中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演义》中描述的是理直气壮,杀了就是杀了,这是无可救药的奸;但在《三国志》中曹操是叹息着说的,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为他是将,他需要服众,就必须为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何况还得考虑当时的时势...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了曹操的坦诚,他是真小人,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伪君子...

       上述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曹操奸诈的一面,我也并不想反驳这一点,他是奸雄,我同意。但从客观上来说,曹操并不仅仅是奸雄,而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

       曹操有奸诈凶狠的一面,杀许攸,斩边让...可见一斑;但他又有真诚豁达的一面,放魏种,释陈琳...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有时是阎王脾气,有时又表现得儿女情长。他的临终遗嘱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一生好事坏事都干了不少,影响时势甚至历史的事业不少,却都一笔带过,尽是唠唠叨叨了一堆的家务事,分香卖履不说,还记挂着前妻丁夫人,怕无颜去见长子曹昂。苏东坡说:“奸伪一生,死见真性。”。其实是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再多说,总而言之,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说是:

       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写曹操的作文

       乱世造就英雄,东汉末年的烽火,一代枭雄曹操从这极端中诞生。民间流传中,曹操奸诈、凶残、惟利是图,被许多人称之为“一代奸雄”,是汉朝之大逆臣;与宽厚、仁慈的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在暑假里几次细细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在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性格是多变的: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他求贤若渴,唯贤是用……远大的理想、超凡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铸就了这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极富人格魅力的传奇一生。

        我佩服曹操面对失败毫不气馁,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兵折将,数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败走华容,却傲笑不已,问尽天下苍生,谁人能及?生命诚可贵,傲气犹胜许,胜者本无恒,何必再输掉那份顶天的不羁呢?曹操这种豁达进取的性格深深启发了我。每当我遇到难题时,一下子又想不出解答的方法,就不多想,立马放弃了,一点儿也不肯深究,面对失败,总觉得自己不行。

        我更佩服曹操为成大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胸襟。他曾与张绣争战多次,并被张绣打得落花流水,儿子、侄儿、及爱将典伟都死于张绣的手下,可以说与张绣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但看到张绣率兵前来向他投诚,他既往不咎,热情地接待张绣,并立刻委以重任,还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为天下人树立了不计私怨、宽宏大量的榜样,取信于天下,使众英贤知道他是个讲义气之人,便投靠于他。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宽宏大度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终成大业。说来惭愧,我没有曹操这样博大的胸怀:有时为一支笔,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一句话语,对同学不理不睬……因此在选班干部时、在评先进优秀时,我的票数明显不如别人。我想我缺少的正是这种宽宏与大量,使得我在同学中威信不高。“宰相肚里能撑船”,堂堂男子汉应有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我在曹操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顿觉释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从曹操身上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它将成为我人生的目标,成为我永恒的追求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500字

关于写曹操的作文

        千古风流人物之曹操

       曹操,一个千古流传的名字。这个不平凡的名字始终迸射着一种壮阔、一种宏伟,让我欣羡、陶醉。从童年时至今,曹操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

       看《三国演义》初识曹操

       小学四年级,我开始沉迷于《三国演义》,沉迷于其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从羽扇纶巾的周公瑾、郭奉孝、诸葛孔明,到驰骋战场的陆伯言、夏侯渊、关云长。在我眼里,他们中每一位都有一种伟大,每一位身上都有一种精神。烽烟沙场,酝酿出一段历史,造就无数英雄。

       在《三国演义》中,我初识了曹操,似乎听到了曹操误杀吕伯奢之后韵那段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也看到曹操论英雄的名言:“来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听到了曹操那句吓倒刘备、惊天动地的呐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那种名为“磅礴”的力量,在片言只字间向我袭来,让我叹服于曹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

       而后,在官渡之战中,我又看到了另一个曹操,一个自信、富有智慧、沉着的曹操。面对袁绍的七十余方大军,曹操镇定自若。他在众臣面前同意荀或之言——“绍军虽多,不足惧也”,并调兵遣将,死守官渡。当袁绍的“试探”一次次地撼动曹军军心时,曹操依然镇定。以“霹雳车”的排山倒海破袁绍无数弓弩手。当“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的危机再次影响曹军士气时,他还是镇定。他静候许攸,劫袁军粮道,烧袁军粮仓。最终,在官渡大破袁军。从此,官渡之战,载入史册。从此,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看《品三国》又识曹操

       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便趁热打铁,捧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细细阅读。易先生结合史料,从自己的角度看三国、品三国。书中的人物当然有曹操。通过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曹操。

       易先生从曹操的.文学形象,说到曹操的历史形象;又从曹操背负的“奸雄”“罪名”,说到融人曹操性格中的那份不为人知的可爱和宽容。从中,我竟看到了一个在与人交往中毫无顾忌、率性而行的可爱曹操,看到了一个说话风趣、幽默诙谐的可爱曹操,看到了一个即便是如箭在弦之际,仍能与士兵谈笑风生的可爱曹操。难道不是吗?耳畔还回荡着曹操对仰慕他的士兵说的那句话:“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我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只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

       兴许,讨厌他的人会嘲笑他《遗令》中说家事时的断断续续、毫无气势。但这正是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他临终时的纯朴率真,对生死的泰然。

       因此,我叹服于曹操的“可爱”里所蕴藏的真实与泰然。在我看来,正是真实铸就了他的可爱,是泰然成就了他的豪迈。

       读曹操诗再评曹操

       初一语文课上,我学了曹操的《观沧海》。这是曹操北征乌丸时写的千古名篇。开篇的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便觉得有雄浑之气扑面而来。之后,举目远眺,水波动荡,山峰高耸,绿树悠悠,花草繁盛。在秋风萧瑟、波涛翻滚后,曹操联想到日月、星空,感到有一种吞吐宇宙的大气。此时的曹操将统一北方和天下的鸿鹄之志都表达出来了。那种气势,让我的心灵震撼。

       之后,我开始有计划地阅读曹操的诗。从《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为他的慷慨淡定而感动;从《秋湖行》中的“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我为他的激昂恢弘而震撼;从《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为他的理想抱负而感佩……

       曹操的每一首诗,都展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壮志理想,展现出他作为文学家的豪情气魄。他让诗歌流动着一股慷慨悲凉、深沉雄壮的情感,表现了“建安风骨”中最感人肺腑的一面。

       曹操,有智慧,有度量,坦率真实,有鸿鹄之志,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风流人物。

       点评

       刘韧同学小小年纪,就如此酷爱历史和诗词,并在写作中以时间为序构思是进曹操的心路历程,做到对人物由表及里的评析,实为不易。当然,曹操此人非常复杂,后世评价也莫衷一是。今天,作为读者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得学会从当时的政治制度着眼剖析曹操复杂的心思。因此,阅读历史,评价人物,需要冷静和严谨的思维品质。

评论曹操的400字作文

       1、奸诈

       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2、猜忌、狠毒、阴险

       他的猜忌、狠毒、阴险则明显体现在借故杀人与借刀杀人中。比如说,曹操在杀杨修时就采用了借故杀人。由于杨修的侍才放旷让曹操有了杀杨修的想法,但是碍于曹操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

       心烦意乱,有气没地方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他的“鸡肋”哑谜,所以才使曹操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给杨修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了,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合法的,曹操就这样顺利的除掉了一个眼中钉。

       3、多疑与狂妄

       比如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汉献帝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颁“衣带诏”,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曹操便多疑盘问,当知道汉献帝送锦袍玉带给董国舅时,马上就要董将衣带解下,并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

       好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在这里曹操的“多疑猜忌”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曹操不仅多疑,还很狂妄自大。

       4、善于玩弄权术

       想刘备被吕布所追,穷困奔许,曹操的幕士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待刘备如兄弟,且允许出兵助刘攻吕。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曹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刘备在曹操这里收到了礼待。

       为什么曹操不趁机杀了刘备,实际上曹操的内心早就盘算了:“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杀掉人气那么高的刘皇叔,无异于自绝于民,这种赔本的买卖,聪明的曹操当然是不会干的。从这里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曹操对权术的掌握是很稳当的。

       5、才艺好、武艺好、好读书

       首先,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还与玩伴们去偷新娘子等,但是他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在幼年时就能显示出他政治家的苗头。曹操还是很有才华的,曹操写过许多流传至今的好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真是雄心壮志、气势磅礴。

       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并且曹操还有一身好武艺,这为他后来的战斗中做好了准备。他一生非常喜欢读书,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喜好,才让他精通战略战术与兵法,使他善于用兵,因此他常常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例如官渡一战,面对十倍与己的强敌袁绍,他多谋善断,以出奇制胜的胆略和才干尽显名将风采。即使在失败的时候,曹操也并不气馁,而是沉着应战,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曹操的自身优势让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得以成长。

扩展资料:

       曹操的“奸”和“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密不可分。因为在不同时期,曹操或奸或雄都是有其各异的表现的。不能把他的个性划分的很清楚。

       比如说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的曹操,作者对其行止多有褒奖;而在曹操对汉室的某些僭越行为和其与刘备集团斗争的描绘上,作者笔触则难掩口诛笔伐之能事。应当承认,曹操两面性格有时也会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小说文本的某些情节就很难在“奸”和“雄”上划一清晰的界面。

       显而易见,曹操的奸邪权诈跟刘备的虚仁伪善一样,已经是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曹操释降张辽,就是其超人的智术与权术的大写真,个中光景,恐非单一的“奸”抑或“雄”所能概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曹操 (三国魏政权奠基人)

评一哈曹操!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求写一篇 我不喜欢曹操 800字 的作文 谢谢了

       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是枭雄一位。

       曹操奸诈,狡猾,疑心重,忘恩负义。

       曹操刺董卓失败,遭董卓追捕,逃于其义父家中,义父见曹操前来,忙令手下杀猪宰羊,自己出去为曹操蒸酒,曹操听到有磨刀的声音,曹操则怀疑是义父想令手下杀死自己,义父则出外通告。曹操便杀死了仆人,后把其义父也杀了。其实曹操错怪了义父,但曹操依然无悔改之意,却大酒大肉吃的好不乐乎!

       曹操为了大业,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卑鄙

       曹操五大缺点:

        1 生性多疑:谁敢否定这一点?不但怀疑敌人,而且对自己人也小心戒备。败走华容道看到小路火起偏偏要走这 条利于伏击的小路,有人说这是由于连连被人设计才让曹操养成的习惯。不过当时被董卓追杀之时,仅仅听到人 家磨刀宰猪就杀人全家,这个时候恐怕他还很年轻。

       2为人自大:每每胜利之后的惨败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连谋士的话都不听,赤壁之战后三笑遇伏颇有 戏剧效果。

       3残忍好杀:坑杀降军,斩杀百姓这些事情不必多说,就连一些肱骨之臣(如孔融,杨修,等)也不放过就说明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铲 除一切反对势力。

       4目无君上:无论曹操出于什么原因救出献帝,但是这个小皇帝终究死在曹操之手,谁能否认?曹操到底是开始就 有了争霸之心,还是到了后来才慢慢变成这样的又有谁知道啊。

       5贪花好色:曹操好色远近闻名,无论怎样,典伟在历史上确实因为曹操好色而死。

       以上总结出一条:我不喜欢曹操。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评说曹操作文”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