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孟尝君传_孟尝君传表达的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8-23 人已围观

简介1.读《史记》之孟尝君列传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赏析3.《史记.孟尝君列传》冯媛客孟尝君传翻译如下:齐国有一个名叫冯媛的人,他为了寻求富贵和权力,去投奔了齐国的公子孟尝君。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贤明大夫,他收留了冯媛并把他当作门客对待。有一天,孟尝君的一位门客薛公田婴因为犯了罪被齐王罚了一笔钱,交不上这笔钱他就性命难保。这时,冯媛挺身而出,代替薛公田婴到宫里去充当人质,换得薛公田婴的性命。

1.读《史记》之孟尝君列传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3.《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传_孟尝君传表达的是什么

冯媛客孟尝君传翻译如下:

齐国有一个名叫冯媛的人,他为了寻求富贵和权力,去投奔了齐国的公子孟尝君。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贤明大夫,他收留了冯媛并把他当作门客对待。

有一天,孟尝君的一位门客薛公田婴因为犯了罪被齐王罚了一笔钱,交不上这笔钱他就性命难保。这时,冯媛挺身而出,代替薛公田婴到宫里去充当人质,换得薛公田婴的性命。

过了不久,齐王听了坏人的挑拨,把孟尝君逐出了京城。孟尝君一到封地,就发现那里的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于是便和冯媛商议解决办法。

冯媛提出了一个借地养民的计策,即把封地的税收留下一部分,用来供养三老和孝子。此举使得封地内的农民感激不已,于是便尽心尽力地生产和劳作。几年后,孟尝君的领地成为了最为富饶的土地之一。

后来,齐王也听说了孟尝君的业绩,于是便请他回去京城当相国。然而,其他的大臣却嫉妒孟尝君的才能,想方设法要陷害他。于是,冯媛又一次为孟尝君出谋划策,使他摆脱了困境。

最终,孟尝君借助冯媛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成功回到了京城当上相国,而且还使得自己的领地成为了最为富饶的土地之一。同时,冯媛也因为自己的忠诚和才智而得到了孟尝君的赏识和重用。

写作特点: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

读《史记》之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战国四公子中公认为以孟尝君为最贤,名气最卓著。在当时也有不同人的不同声音流传。大家应该都知道孟尝君依附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门客,与门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门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门客父母的住处。门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门客父母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三千个养士固然好,有各种文化人出谋划策,帮助自己,孟尝君不论好坏之人都用。

孟尝君曾经招待门客在夜间吃饭,有个门客被灯光遮住了。这个门客很恼火,认为自己的饭食和别人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招揽各个诸侯国的宾客和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之所以这样,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大家应该都听过,从他对待士人的态度和实际效果来看,他是善于招待养士。孟尝君当年接待宾客时,和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宾客亲戚的住处。所有宾客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那孟尝君为何要养士呢?鸡鸣狗盗就是一个例子,孟尝君被释放担心秦昭王追过来。就在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那在半夜怎么可能听到鸡叫声,都很愁,突然听到几声“喔,喔,喔”的鸡鸣,接着,城关外都有鸡叫。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也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 孟尝君养士的还有一个叫冯谖,因为穷困,无以维持生计,便穿着草鞋求见孟尝君,表示愿意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冯谖只是酸溜溜地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孟尝君又问他可有什么才能?他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听后一笑,但还是接受了他。下属们因此误认为他不过如此,就供给他下等门客的粗劣饭菜。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着自己的一把用草绳系着的宝剑,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要求孟尝君给予中等门客的待遇。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着那把宝剑,唱道:“长铗归来兮!出无车。”左右的人都取笑他,但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客我。”此后不久,冯谖又重演,依旧弹着他的宝剑唱道:“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此时,左右都开始厌恶起这个冯谖了,认为他简直太贪得无厌,实在是得寸而进尺。孟尝君听说后却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表示。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冯谖其实也是在很巧妙地向孟尝君推销着自己,当他弹着宝剑高唱:“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时,他的意思只不过意在表明自己是有中等门客的才能的,你不能够轻慢我;而当他继续弹着宝剑高喊:“长铗归来兮,出无车。”时也只不过意在向孟尝君表明自己是有上等门客的才能的,你孟尝君应该重视我。而当他最后一次弹着宝剑高唱:“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时,则更是为了使自己忠心耿耿地为孟尝君效力。

? 过了约一年时间,冯谖却任何动静都没有了。此时孟尝君担任齐相,息钱总也收不回来,门下食客的奉养还是很困难。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了冯谖,孟尝君便请来冯谖,当面吩咐了这件差事。冯谖却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临行前,冯谖特地来向孟尝君辞别,问道:“债收完了,您看还要不要顺便买些东西回来?” 孟尝君曰:“你看家里缺什么你就买些什么吧?”冯谖辞别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烧掉了债券。这样,冯谖传孟尝君之旨替他收买了薛地百姓的民心。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见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擅作主张。冯谖说,您只有个小小的薛邑,还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孟尝君无可奈何。

? 特点也利用到了。 从孟尝君养士方面来看,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但是孟尝君养士也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当孟尝君从秦国跑回来时路过赵国,赵国人都听说孟尝君很有名就出来看他,赵国人看到了就说,本来以为孟尝君身材高大,没想到看到孟尝君以后,发现孟尝君是这么矮小的一个人。孟尝君听到了就非常的生气,让他的门客杀了好多好多嘲笑他的人,屠了整个县后,离开了。在孟尝君养士的时候,因为资金缺少,向百姓借钱利息,来培养养士,剥削百姓的钱财。

? 从孟尝君养士方面来看,孟尝君对所有的养士都很好,不管来拜访的是什么人,都会毫不犹疑的接收。看的出来,孟尝君是一个珍惜人才,觉得你一个人都有价值。当然在三千个人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有三千个脑袋想办法 一定有能帮到自己的时候。同时孟尝君对手下所有的养士都很好,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来者不拒。尽量给养士待遇和自己的待遇一样。也就因为养士们也就自然的忠于孟尝君,觉得孟尝君是个让人敬佩的人,让人尊敬的人。

? 但是从孟尝君养士的其他企图来看,他虽然是有用的,但是孟尝君养士的目的并不好,这作为自己国家的人为什么选人才是更重要的。选拔和重用人才,应该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自己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很贤明。就派泾阳君作为齐国的人质,来求见孟尝君。对秦国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才都是自己跑到秦国的。孟尝君一看,秦国此时国力已经很强大了,就只能入秦。宾客都不想让他走,就劝孟尝君不要去,孟尝君不听。孟尝君为什么不听这些门客?想入秦,因为孟尝君觉得这样就能得到好处。

然后,因为一个叫苏代,就跟孟尝君说:“今天早上看见一个木偶人和一个土偶人窃窃私语,说什么呢。木偶人说:‘天如果下雨啊,你就完了。“,土偶人哈哈大笑说:”我生于土,败于土。今天下雨,漂着你前进,不知停留在哪。”苏代讲完这话看看孟尝君,说:“这个木偶就是君上你,这个土偶就是那个人质泾阳君。你现在要去虎狼之国的秦国,要是回不来,你不怕被土偶人笑吗”孟尝君一听,就不打算去秦国了。之后又招孟尝君入秦,而且让孟尝君当秦相。可是一个人给秦王说孟尝君毕竟是齐国人,做什么事都应该先想到齐国,秦王听了这番话觉得也对,毕竟秦国的大量人才都是外国的人,唯一不同的是要么是自愿要么是走投无路,不像孟尝君是被胁迫的。所以我猜想这个人可能是秦国本地的贵族。于是秦昭王就囚禁了孟尝君,想要杀他。

? 孟尝君决定走夫人路线,去找昭王的幸姬来求解。便用白狐裘引住了,幸姬一看眼睛就花了,就向昭王说,秦昭王一晕,就放了孟尝君。孟尝君一看,赶紧跑。跑回到了齐国,就恨秦国。说秦王说好的让我当秦国的宰相,到了又反口了。还把我关起来想要杀我。这下好了我孟尝君回来了,我也要打你。随后孟尝君为了公报私仇,只为了自己,不为自己的国家的利益,去发起了攻打秦国的提议。

? 之后齐湣王一看都说孟尝君贤能,寡人自知不如孟尝君,就让孟尝君当齐国的国相,相当于继承了他爸的官职了。当了国相,孟尝君干什么呢?我们想应该搞搞外交,弄弄内政吧。但是孟尝君怨秦,你看看孟尝君为人。孟尝君为什么怨秦,现在孟尝君为了他的私人恩怨以国相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去攻秦。

? 孟尝君于是用齐国的力量帮助韩、魏两国攻打楚国,接着和韩、魏攻打秦国。苏代曾对孟尝君说:“你现在帮助韩、魏两国攻打楚国,来加强这两国的力量,现在又要打秦国,再去增强韩、魏的力量,那么韩国、魏国就会轻视齐国,畏惧秦国。你不如让我国和秦国加深交往,你不要去进攻,也不去借军粮。你的军队逼近函谷关而不去进攻,让我国把你的情况跟秦昭王说”但是孟尝君决定不会打秦国的,他只是想让楚国割的东国给齐国,秦国也会放出楚怀王来讲和’秦国不受损失而让消除了祸患,秦国一定愿意,这样楚王也会放出来,齐国得到东国也会强大,秦国处于三晋的西边,三晋一定会重视齐国首,想齐国去攻秦是很划不来的,因为秦国和齐国不接壤,打下了秦国的国土,好处都由韩魏两国拿走,所以攻秦对齐国不划算。至于攻打楚国也是一样,韩魏楚跟齐国接壤,打下楚国,好处也是韩魏拿走,对齐国来说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所以正确的战略是一方面齐国内部大力发展,结交好秦国。用重金贿赂其他国家的人,等待时机。 最后苏代的请求秦国背信弃义,没有释放楚怀王。

? 孟尝君在齐国做国相,他的让人替孟尝君在封邑放高利贷结果三次都没有收取到封邑的租税。孟尝君就问他,他说:“有个贤能的人,我私下借用你的名义给了他,因此没有收上来赋税”结果孟尝君发怒,斥退了魏子。我们看孟尝君所作所为真不像爱才之人,魏子说有个贤能之人,不管魏子说的对不对,可以去调查一番,可是孟尝君却没有。孟尝君手底下都是鸡鸣狗盗之徒了,魏子这种贤能之人还把斥退。结局怎么样呢?过了几年,有人诋毁孟尝君说:“孟尝君要为乱啊”,等到田甲作乱,齐湣王就怀疑孟尝君跟此事有牵连,孟尝君就跑了。魏子口中的那个贤者,就上书给齐王,说孟尝君决定不会作乱,并且在宫门前自杀来证明孟尝君。齐湣王一看,就调查了孟尝君,孟尝君果然没有谋反,就召回了孟尝君。孟尝君可以说这十年为相,啥都没有干。后来,秦国的吕礼在齐国做国相。?

? 吕礼就是秦国派遣到齐国做国相。,想要让苏代陷入困境。于是苏代就跟孟尝君说:“周最对待齐国,很好,结果齐王驱逐了他,并且听信亲弗之言让吕礼为相,这是亲近秦国的原因。这样一来,如果这两个亲秦派在朝,那你的地位就不保了。你不如打赵国,你一打赵国,赵国就要跟秦和魏联合,然后收留周最来提升你的名声,这样一来,违法齐王的信用,使齐王失信于秦,齐国不去联合秦国,那么天下各国都会靠拢齐国,那么亲弗必走,齐王只能依靠你,那么你的地位不就保住了吗?”孟尝君从其计呢?

? 最终,孟尝君还是被灭族了,那被灭族的原因又在何处?在孟尝君晚年的时候,就糊涂了,一直没有一个专一的靠山,不是投奔这就是投奔那。根本没有一个已经确定的靠山。同时别人受到威胁,别人铲除没有估计。当齐襄王新主登基,感受到了孟尝君家族存在的威胁,主要和好。等待时机出现,再铲除。

? 还有孟尝君家族的财产被人惦记,别人改取没有顾及贵族的钱多财大,必须低调行事,如果过于张扬就会招贼。孟尝君家族缺乏低调常识。

? 在孟尝君晚年时继承人是模糊的,得在几个儿子中必须选出一个非常优秀的继承大权,另外得把其他儿子的权利没收,只留财产不留权。并且也因为继承人的模糊而导致了家族的内斗,也因为这样外人有机可乘。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孟尝君叫做田文,他的家世不错,是齐威王的孙子,他的父亲叫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

因为他的母亲只是田婴的小妾,加上田文的出生月份不好,他在长大成人之前都没有得到过父爱。

因为田文贤能,又善于招揽人才,后面他的声明便越来越大,早早的便作为相国辅佐齐潜王。

也正是因为孟尝君的名声太盛,又不停的宣扬自己的好名声,而齐潜王又是一个嫉妒贤能,自高自大的人,这导致了他们君臣并不是很对付。结果齐潜王一有点风吹草动,便会不重用孟尝君。

孟尝君则是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再次位居高位,他一生相齐,离齐过好几次,甚至还参与了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的事情中去。

本读者觉得,孟尝君的确有两把刷子,算是贤能之人,他礼贤下士,能够识人用人,也能听进逆耳忠言,是位很不错的领导者。这从他招纳鸡鸣狗盗,善待冯驩等故事可以看出。

不过孟尝君却也有欺世盗名的嫌疑,他气量不够,竟然因为赵人的几句嘲笑,而。他容易记仇,因为秦王的不重用,而联合韩魏伐秦。他有私心,因为与齐潜王不和的缘故,甚至联合伐齐。

二.历史介绍

孟尝君的一生,流传的故事很多,有好的,有坏的,但是他的功勋作为却也真的很大,并且因为所处地位很高的缘故,做了很多轰动战国的大事。

关于孟尝君的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介绍,第一阶段是他成年之前,第二阶段是他齐国,第三阶段是他离开齐国,第四阶段是他归齐。

(一)出生不好的不详之人

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田婴已经有四十多个儿子了,孟尝君的母亲地位不高,是田婴的一个小妾。田文出生的时候是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传言都会克死父母,所以田婴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孩子。他对田文的母亲撂下一句话,“不要让孩子活着!”,便拂袖而去。想来田婴是很不待见,田文他们母子。

当然田文的母亲,没下的去手,她偷偷的把田文扶养成人了。可想而知,田文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得有多么的不容易。

想来田文肯定尝透了,兄弟们的白眼,以及别人的风言风语。可能也就是这种环境下,才造就孟尝君坚毅而又礼贤下士的心境吧。

田文慢慢就长大了,在一次意外的时候,他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田婴。田婴一看,呀!这小子怎么还活着,不是应该死了才对嘛?于是便大骂田文的母亲,责怪她为什么要让这么一个能克死父母的孩子活着。

田文一听不干了,说道,你一个父亲,不尽父亲的义务就得了,还听信迷信传言要将自己的儿子弄死,真是愚蠢。

田婴也不是傻瓜,他一听田文的说辞,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于是这件事便过去了。

田文一看自己父亲的态度,便知道田婴已经认他做儿子了,于是他便趁机展现了下自己的才能。

田文首先问了他父亲一个貌似很奇怪的问题,那就是父亲玄孙的玄孙应该怎么称呼,田婴回答说不知道。

于是田文便接着说道:“父亲你的儿孙那么多,多到你都叫不上名字了,你花了很大的价钱来养他们,可是却见都没见过他们。然而你手底下却连一个像样的谋士都没有,这是没有道理的!你看,父亲你都做齐国的相国好几年了,齐国的土地也没见有什么扩张,但是我们自己家却每年收入这么多金银,关键这些金银还都花在了,你的这些所谓的子孙身上!我觉得这是不值得的,这些钱应该用来礼遇有才能的人,才是正经事。”

田婴一听,吆,没成想我这个不招待见的儿子,有这等见识,于是便对田文另眼相看,让他负责招揽门客。

从此田文的人生,便开了挂,在田文的一系列招贤纳士的举措下,没过多久,田文门下的门客竟然达到上千人之多。

(二)招贤纳士

田婴一看,吆,看来我这个儿子还真是挺有本事的,于是便更加的看中田文。随着田文的名声越来越大,诸侯各国甚至都派人来劝谏田婴,让田文继承他的爵位,田婴也便顺其自然的答应了。

本读者读到这里一直怀疑,这是田文幕后搞得手段。一来这在古代是不常见的,通常爵位都是由嫡长子来继承的,而田文明显没有资格;二来这是人家田婴的家事,各个诸侯国得有多闲,才去管人家家事,当中肯定有利益关系。想来田文是在借别人的口,来帮自己拿到自己想要的名分,可见田文有着阴损的一面。

等到田婴一死,田文便继承了田婴的一切,成了薛公,被封为孟尝君,作为新的相国辅佐齐潜王。

孟尝君成了薛公之后,更加的重视和招揽人才,并且他对待这些门客,不会因为他的出身不好而区分对待。甚至连吃饭喝酒,都和这些门客一模一样。

孟尝君的这一行为,导致他礼贤下士的名声远播各大诸侯国,而各国的人才则是纷至沓来,门人达到三千人以上。

曾经有个门客,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孟尝君吃的是什么饭菜,觉得孟尝君吃的比自己好,于是便愤懑的要走。孟尝君一看,呀,别误会啊!我吃的也不好啊!于是便拿过去给他看,这位门客一看傻眼了,什么,一模一样!觉得很对不住孟尝君,结果竟然自杀死了,用来赎罪。有了这件事情以后,天下的有才之士更是挤破头皮来投奔孟尝君了。

本读者读到这里,觉得挺有意思的,这食客吃的饭菜的有多差,才会愤然离席?这个门客到底受了多大的恩惠,才能以死相报?只是质疑错了吗?本读者枉自揣度,这个门客做了这件事情之后,肯定是孟尝君门下的其他门客讽刺与他来着,他羞愧难当做了傻事,而孟尝君竟然没有阻拦,可见他是想借此杨名而已。

孟尝君的门客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有谋士,有剑客,甚至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来自各行各业。而孟尝君也不会说,因为他们的职业而轻视他们,毕竟有时候这些小人物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鸡鸣狗盗助脱困

话说,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高义,便一心想得到孟尝君,希望孟尝君能作为秦相,来辅佐秦国。而当时,齐潜王不喜欢,正好打算派孟尝君到秦国去当使者,孟尝君于是便欢欢喜喜的来的秦国。

可是世事多变,孟尝君到了秦国之后,有人给秦王进谏说:“大王,你不能用孟尝君田文,你想啊,他是齐国的贵族,又深的齐王信任,在处理国事的时候,难免会先考虑齐国在考虑秦国,这样对秦国很不利啊?”

秦昭王一听,嗯,有点道理!不过孟尝君是人才,得妥善处理那,便囚禁了他,打算杀他。如原文所述:

读到这里,本读者觉得,秦王应该不是真的打算杀他,有可能是试验他。毕竟田文是秦王请过来了,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看秦王和秦国,他们肯定觉得秦王残暴,就没有人才来秦国了。第二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秦王并没有囚禁孟尝君,不然他的门客狗盗,怎么还能够行窃。

孟尝君一看来头不对,于是便赶紧想着逃离秦国。首先他安排狗盗去偷,已经送给秦王的狐皮大裘,转手送给秦王的宠妃。然后让秦王的宠妃,帮他给秦王说好话,好放自己会齐国。

果不其然,秦王答应了,放田文归齐。孟尝君拿到出关令牌之后,赶紧往函谷关走。可是,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天还没亮,出不了关。于是孟尝君的门客鸡鸣,便学鸡叫,导致全城公鸡都提前开始打鸣,函谷关士卒以为天亮了,便提前开门让他们出关了。

就在他们刚出关不久,秦王便派人追来了。而孟尝君终于因为鸡鸣狗盗两人的旁门左道,才得以化险为夷。

(四)为报私怨联合伐秦

孟尝君回到齐国以后,齐潜王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该疏远孟尝君,于是便还让孟尝君做齐相国。

而孟尝君归齐之后,始终觉得秦王欺骗了自己,于是便联合韩、魏两国去攻打秦国,以报私仇。可是田文他们带的军饷不够,于是便向西周借粮草。

西周一看,这那是借啊,这是抢!于是西周的苏代便跟田文说:“你这么攻打秦国是不对的,这样的话,只会单单便宜韩国和魏国而已。而秦国衰弱了,韩、魏强大对齐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田文一听,说的好有道理唉!于是便与三国商量罢兵啦。

后来又有人诬陷孟尝君试图谋反,齐潜王一听,那还了得,得收拾他!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齐潜王就准备对孟尝君动手了。这个时候,一个被孟尝君因为办事不利赶出去的门客魏子,知道了这件事。他知道孟尝君是冤枉的,于是便用自杀的方式来要求齐潜王调查清楚,在动手。齐潜王被魏子的忠义感动了,于是调查了前因后果,结果发现孟尝君真是被冤枉的。而孟尝君知道齐潜王不信任自己,便告老还乡了。

(五)为避祸劝秦伐齐

后来,秦国打算与齐国修好,于是便派吕礼相齐,然而孟尝君是主张反秦的,这对孟尝君很不利。

于是孟尝君便写信给秦国的穰候魏冉,因为孟尝君觉得魏冉在秦国的处境和自己很相似。他便将厉害关系告知魏冉,希望秦国伐齐,这样的话,吕礼就会被杀,自己又会被齐国重用。

果不其然,魏冉听从了孟尝君的建议,劝谏秦王伐齐,果然齐潜王再次重用了孟尝君。

(六)归国受封

等到齐潜王灭了宋国之后,齐潜王觉得孟尝君没有什么价值了,应该除掉他。

孟尝君知道了之后,很害怕,于是便逃到了魏国,魏王一看,这名声在外的田文来了,赶紧拜为相国。

当时燕国正在合谋联合其他诸侯国一块伐齐,孟尝君此时也正怀恨齐潜王,于是便加入了伐齐大业。

这一次伐齐,简直要了齐国的老命,不但齐潜王被杀,就连齐国都差点灭国。等到后面田单帮助齐襄王复位之后,害怕田文继续祸害齐国,便招田文归国,依然封他做孟尝君,封地还是在薛。田文,就这样最终老死在齐国。如原文所述:

三.灰子感悟

大家都夸奖孟尝君田文,说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有识之士,并且田文的才华横溢,就连秦昭王都想招他做秦相。由此可见,人的好名声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很好的机会。

或许田文真的有礼贤下士的心思,但是他却同样也有沽名钓誉的嫌疑。从食客质疑他与门客吃的饭菜不一样,而门客刎颈相报,田文不劝,可以看出田文是在借他人之性命,来成全自己的好名声。

田文有才,却很贪名,这也就导致了,他在齐国总是与齐潜王不对付。田文,在明知潜王防范自己的情况下,依然做功高盖主之事,可见他不够聪明。

田文在离齐以后,配合五国伐齐,这一举措差点导致齐国灭亡,不知道他心中是否有愧于齐国,是否还配的上大仁大义的名声。

不过想来,田文功业确实出众,他相齐,相魏还差点相秦。关于孟尝君好士,也确实名不虚传,鸡鸣狗盗都能为他所用,门客可达三千之众。也算不愧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了。

(灰子,作于二零一八年一月十四日)

《史记》之战国四君子

《史记.孟尝君列传》

读孟尝君传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传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2.称:称颂,赞扬。3.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5.归:投奔,投靠。6.卒,终于,最终。7.赖:依仗,依靠。8.其:指门下士。9.特:只,仅,不过。10.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11.雄:长、首领。12.耳:罢了。13.擅:拥有。14.宜:应该15.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16.制:制服。17.夫:发语词。

读孟尝君传相关评论

好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劈,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  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笔者的意见一致,因而不再赘论。问题是「冯驩之类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冯驩(又作冯煖、冯谖)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矫诏以债赐诸民」,为孟尝君「市义」,使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替孟尝君经营「三窟」,使孟尝君重返相位,而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但也仅此而已。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治国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绩呢?冯驩作为孟尝君的主要谋士,在治国安民方面给孟尝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债赐诸民」在客观上减轻了薛地人民的负担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而且「市义」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为了国富民强,而是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至于三次弹唱「长铗归来乎?」更不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只是为了冯驩自己生活上的满足。——正是根据冯驩的所作所为,王安石把「冯驩之类」逐出了「士」的范畴,而归之于「鸡鸣狗盗之徒」。在王安石看来,冯驩和「鸡鸣狗盗之徒」是同类,他们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而已。当孟尝君满足了冯驩「食鱼」「乘车」的要求后,冯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尝君客我!」——这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吗?  《读〈孟尝君传〉》指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见,王安石所说的「士」,不是仅仅「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为国立功、为民谋利的人才算「士」,而为自己或为某一个人谋利的人并不算「士」。这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他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可见,王安石所谓「士」,是像他那样能为国兴利、膏泽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来,单纯为主子的个人安危荣誉出谋划策奔波效劳的人,如冯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史实,便合乎逻辑地否定了孟尝君善养士的说法。  总之,《读〈孟尝君传〉》不愧为名家名作。其立论的精当,论据的典型,论证的精辟,「足以为后世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差评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翻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huān)、冯煖(xuān)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翻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  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据事实去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不值得学习。  证论问题当然离不开推论,但推论的大前提必须牢靠、稳固才行。「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鸡鸣狗盗之力这个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论据完全是主观臆断。刘德斌却认为这个断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对不合理的论断为什么不可以辩一辩呢? 北宋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言简意深,历代传诵。对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无讹》一文中提出批评。他说:「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他的理由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 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来「翻上一翻」。

读孟尝君传赏析二

 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独出,直追根本,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谓「转」。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层,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驳首句所讲的「士以故归之」,下断语作结,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容置辩,此可谓「断」。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驳,一转,一断,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读孟尝君传赏析

 《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 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

 2、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同上,引沈德潜语);

 3、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李刚已语);

 4、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王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

 《读〈孟尝君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读孟尝君传创作背景

 王安石是 北宋 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嘉佑三年(1058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在王安石看来,士应是大则「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足以为天下国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而不是皓首穷经,从政时「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名为读后感,实则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诗词作品: 读孟尝君传 诗词作者: 宋代 王安石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读书、感想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注1)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甄,地名)。是岁,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婴相齐。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注2)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

注释

(注1)卖,欺骗。此指在齐君前诬陷田忌。(注2)谓彼此互相称王。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注1)」其母窃举生之。(注2)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注3)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注4)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 )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闲(趁空)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注5)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注6)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注7)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于是婴乃礼文,(注8)使主家待宾客(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注释

(注1)勿举,谓勿养育之。举乃古代为初生婴儿举行之洗沐仪式。后常用为养育之义。

(注2)举谓生而乳之。生谓长养之也。

(注3)不举五月子,谓不生养五月诞生之子。索隐按: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注4)户,门户。谓孩童成长与户齐高,则克父母。

(注5)索隐按:尔雅云「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又有耳孙,亦是玄孙之子,不同也。

(注6)厌,通餍。饱足也。言虽食糟糠,亦食不饱。

(注7)索隐:遗音唯季反。犹言不知欲遗与何人也。

(注8)礼遇,特别看待。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注1)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注2)以故倾天下之士。(注3)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注4)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注5)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慙,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注释

(注1)亡人,亡命之人。即逃犯。

(注2)舍业厚遇之,舍弃其家产而厚事宾客也。

(注3)倾天下之士,使天下士倾心归之。倾,倒,趋附。

(注4)一与文等,生活条件与孟尝君相同。

(注5)蔽火光,背火光。谓躲在黑影下用餐。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注1)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注2)』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注3)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注释

(注1)索隐音偶,又音寓。谓以土木为之偶,类于人也。苏代以土偶比泾阳君,木偶比孟尝君也。(注2)败,坏烂,散解。(注3)止息,停留之地。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注1)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注2)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变名姓以出关。(注3)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注4)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注5)自是之后,客皆服。

注释

(注1)抵,谓触冒而求之也。求解,请求解救。

(注2)集解:韦昭曰;「以狐之白毛为裘。谓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难得者。」

(注3)索隐:更者,改也。改前封传而易姓名,不言是孟尝之名。封,边界。传,通行证。封传,犹今之护照。

(注4)驰传逐之,乘传车飞速追赶。传,驿车。(注5)拔:言救出也。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注1)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注2)」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注3)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齐湣王不自得,(注4)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注2)

注释

(注1)魁然,高大貌。

(注2)眇小,矮小。

(注3)客与俱者,即「与俱之客」,谓与其同行之宾客、侍从。

(注4)不自得,心中惭愧不安。因湣王遣孟尝君入秦,而几为秦所害。

(注2)任政,任命为齐相。

…………

初,冯驩(注1)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注2)孟尝君曰;「先生远辱(承蒙先生远道光临),何以教文也?」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注3 )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注4)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

注释

(注1)集解:音欢。复作「暖」,音许袁反。索隐:音欢。或作「谖」,音况远反。

(注2)蹑蹻,足踏草鞋。言其贫穷落魄貌。索隐:蹻音恭。字亦作「繑」,又作「屩」,亦作「两」。

(注3)传舍,下等招待所。索隐:传音逐缘反。按:传舍、幸舍及代舍,当是下、中、上三等客馆之名。

(注4)用草绳缠绕剑柄。集解:「蒯音苦怪反。茅之类,可为绳。言其剑把无物可装,以小绳缠之也。缑音侯,亦作「候」,谓把剑之处。」索隐:「蒯,草名,音蒯聩之蒯。缑音侯,字亦作候,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缑,ㄍㄡ。

居期年,冯驩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注1)使人出钱于薛。(注2)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注3)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注4)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在薛邑放了些债)。薛岁不入,(注5)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索取欠债)。(注6)」冯驩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注7)齐为会(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 ;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诸君强饮食。(注8)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注释

(注1)封邑收入不足以奉养宾客。(注2)出钱,言放债也。

(注3)借款者无法偿付其利息。索隐:与犹还也。息犹利也。

(注4)辩,别。此为伟丽出众貌。长者,忠厚之人。伎,通技。

(注5)岁不入,年荒收成不多。岁,收成。(注6)责,催讨,讨债。

(注7)取钱之券书,借款时所立之契约。(注8)强饮食,多多喝酒用菜。

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欢。欢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

于薛。文奉邑少,(注1)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驩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抵负,抵赖拖欠)焚无用虚债之券,(注2)捐不可得之虚计,(注3)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注4)

注释

(注1)索隐:言文之奉邑少,故令出息于薛。(注2)虚债之券,呆帐之券。

(注3)虚计,虚数。谓空虚数字。(注4)拊手,鼓掌,拍手。醒悟赞赏之状。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曰:「借臣车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可乎?」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遣之。(于是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欢上了路)冯驩乃西说秦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注1)无不欲强秦而弱齐;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此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长跪)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驩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秦王曰:「闻之。」冯驩曰:「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注2)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量词。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以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者;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强秦而弱齐者。夫秦齐雄雌之国,秦强则齐弱矣,此势不两雄。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秦为雄而齐为雌,雌则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而益与之邑以谢之?孟尝君必喜而受之。秦虽强国,岂可以请人相而迎之哉!(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画)齐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车适入齐境,使还驰告之,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秦之使者闻孟尝君复相齐,还车而去矣。

注释

(注1)冯轼,即凭轼。一种乘车姿势。轼,车前横木。结靷,即结乘。犹今所谓「拴车」也。靷,车套,牲畜拉车之引绳。系在车轴,拉车前进的皮带,ㄧㄣˇ。

(注2)人事之诚,人事之实际情况。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冯欢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道歉)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注1)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者掉臂而不顾。(注2)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注3)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注释

(注1)趣,通趋。疾赴也。索隐:趣音娶。趣,向也。

(注2)掉臂而不顾,摇动肩臂而不顾看。表示无意购买。

(注3)谓市中无所期望之物。索隐按:期物谓入市心中所期之物利,故平明侧肩争门而入,今日暮,所期忘其中。忘者,无也。其中,市朝之中。言日暮物尽,故掉臂不顾也。忘,通「亡」。无。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注2)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注3)」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注释

(注1)暴桀,性情暴戾,不驯服。

(注2)任侠,仗侠自任,好打抱不平。

(注3)奸人,好触犯法纪者。奸,干犯也。

延伸思考

1、 有人说:孟尝君为「肚里可撑船」的宰相,请从课文找出原因。

2、 请从课文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冯谖是怎么样的人?

3、 请从课文的叙述,归纳孟尝君的才智。

4、 请分析以下两段文字,在书写上的异同处

(甲)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四》 (参照课文))(乙)(冯讙)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卷书,合之齐。

为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令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

冯谖大战诸葛亮陈茻

上周带学生重读《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最近和学生谈这篇,我总爱把他和〈出师表〉合起来讲,谈谈人才这件事。

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读孟尝君传〉,谈孟尝君这个人。王安石认为,孟尝君虽然号称能「得士」,但实际上却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否则,孟尝君就不会受制于秦国,只能依靠手下鸡鸣狗盗之辈来逃脱,而应该要反过来抵抗强秦,成一代事业。

而孟尝君之所以得不到人才,就是因为他让鸡鸣狗盗之辈出于门下,阻却了真正的人才来投靠。

课本一般都说这篇是翻案文章。刚讲完冯谖客孟尝君,转头又看到王安石批评孟尝君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这个乍看之下的矛盾,我觉得十分有趣。

不过,这几年重讲这篇,我却老觉得孟尝君确实是个不会辨识人才的人。王安石这篇虽说是翻案,但《战国策》中早已留下许多线索。

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试看「冯谖客孟尝君」一段,起初,冯谖穷愁潦倒去投靠孟尝君时,孟尝君问他:「客何好?」,冯谖回答:「客无好。」,孟尝君又问:「客何能?」 ,冯谖却说:「客无能。」

孟尝君笑笑没说什么,也就接受了冯谖的投靠。从前课本说这是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气度,但实际上,孟尝君对待每一个来投靠的人,态度应该都是一样的。

事实是,一个能慧眼识英雄的人,并不会这样对待每一个人才。孟尝君与冯谖的关系,更像是冯谖个人的表演秀,而不是一个相知相惜的恩遇故事。

我告诉学生,这里就算看不出孟尝君的不识人才,我们还有许多可比较的对象。比如诸葛亮与刘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来看看刘备当初访诸葛亮之时,刘备是怎么请他出来的。

这段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出师表〉也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并不是《三国演义》渲染或杜撰的故事。

刘备初见诸葛亮,一开始说的却是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汉室倾颓,姧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那像是在说,欸,天下已经这样了,可是我不自量力,还想救他一救。我还有梦想,还有心中想去的未来,可是我实在无能为力了。告诉我,怎么办?

那年刘备年近半百,诸葛亮还没过而立之年。

反观孟尝君,史称孟尝君能「得士」,但孟尝君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他的抱负又何在,却很少人提及这件事。所以,孟尝君可以施恩给很多穷愁潦倒的人才,但真正胸有大志的人,却未必会往这边靠拢。

冯谖绝非常人,从「客无好」、「客无能」这样的对答就已可以窥知一二。一个敏感的领袖,就算不能秀出他的全部才华,也该知道此人不可等闲视之。但孟尝君没有,他只是笑着接受,说「诺」,和他对待其他人一样。

「客何好」与「客何能」的叙述顺序也有端倪,孟尝君先问客人喜欢什么,才问客人会什么,这显示出孟尝君非常有意在经营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

但这个形象经营起来难免有些财大气粗。不问才能、先谈酬庸,一句「客何好」,意味着你喜欢什么我都可以给你,因为我是爱好人才的孟尝君。

这乍看之下十分尊重人才,但实际上却只是洒点钱买面子而已。肤浅的人也许会被此感动,但真正的人才往往自视不凡,这一套一视同仁的罐头作法,只要有钱就办得到,不能打动人才的心。

冯谖应当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后面连续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还到处炫耀「孟尝君客我」,目的就是希望让自己在众人之中有所不同。

可惜的是,孟尝君一一答应,但仍然没有注意到冯谖可能有过人之能。

冯谖这么做,为的是不让自己只是一个被「食以草具」的门下客。既然往后要大干一场,今日就不能只是孟尝君手下的无名小卒,这对孟尝君养士的名声有害无利。

可惜的是,孟尝君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后面冯谖说要去收债了,他还高兴的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

殊不知冯谖的才华根本不是收债会计,到头来,孟尝君依然是不知客何能,依然差点负了冯谖。

当然,冯谖毕竟是个聪明人,最后替孟尝君完成狡兔三窟之计,已打完他能力范围里最漂亮的一场仗。

冯谖也不是真正要颠覆天下的人,他不想玩一场没有把握的游戏。

回头看看诸葛亮,最后鞠躬尽瘁,北伐大业依然无望,就成败而论,难道诸葛亮真不如冯谖吗?

冯谖玩的是一场游刃有余的小游戏,诸葛亮却赌上自己的生命要干一票大的。

人才往往都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很多时候成与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选择问题。

如冯谖这样的人,他知道孟尝君为了爱惜自己养士之名,不会在意自己先前的无礼。但后续所作所为,毕竟是冯谖个人的表现,孟尝君在此是十分无能的。冯谖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是,打了漂亮的仗,他在历史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而诸葛亮并非不知道北伐的艰难,但种种情感信仰和算计交杂之下,他仍然选择这么做。打一场能力范围之外的仗,胜负还在未定之天,而他在历史上不只是一个人才,而是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勘伯仲间」的堂堂蜀相。

历史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永远论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功过成败,谁的选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有人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问题,我也赞同他确实不一定是那么完美的军事家。但有时候历史留给我们的,却也不只是这些而已。

偶尔偶尔,撇开了五丈原的秋风,撇开了天下三分的大计,我更在意那个隆中少年,三十未满,收拾了行囊,挥别田园,从此羽扇纶巾奔走天下。

他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是哪一句话、哪一个眼神?一个大自己二十来岁的中年人,在自己面前诉说未完成的理想,那是什么感觉?

会做梦的人有时候都是不自量力的。任他通天彻地、叱咤风云,最后都可能栽在自己设下的游戏规则里。

是否,这一场游戏未必要赢,只要我们玩得够大。棋局将残,可能满盘皆输,但至少这一生杀过这一场。

有时候我更愿意去喜欢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