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法律调查报告_法律调查报告范文

tamoadmin 2024-08-13 人已围观

简介1.怎样写婚姻法上的调查报告?2.关于青少年知法、守法、法律贯彻的调查报告。3.求一篇法学调查报告!两千到三千字就可以!4.法律调查报告5.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是什么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是受学院两课教师委托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历时三周才圆满完成,本次调查用多阶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单位专业结构齐全,融经济、管理、人文艺术、外语等专业学生,因此避免了调查对象过于集中

1.怎样写婚姻法上的调查报告?

2.关于青少年知法、守法、法律贯彻的调查报告。

3.求一篇法学调查报告!两千到三千字就可以!

4.法律调查报告

5.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是什么

法律调查报告_法律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是受学院两课教师委托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历时三周才圆满完成,本次调查用多阶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单位专业结构齐全,融经济、管理、人文艺术、外语等专业学生,因此避免了调查对象过于集中的弊端。发出问卷共300份,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问卷如附录所示:1、2、3、4、10、16、17为非固定答案的题目,5、6、7、9、11、12、13、14、15为考察题(考察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九道考察题的总分设为100分,其中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11.1分。 以下是非固定答案题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没用6.02%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 b、报纸上16.54% c、学校的课本上35.34% d、家庭的影响4.51% e、其他 13.91%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 5.26% b、20次?10次 6.39% c、10次?5次 21.8% d、5次以下 50.75% e、0次 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50% b、用武力解决 6.02% c、通过关系解决. 15.79%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16.17% 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8、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a、清官难断家务事 74.05% b、清官易断家务事 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 30.70% 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 29.57% 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4.01% 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健全 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9.40% 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一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5.41% 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 3.38% 10、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 49.25% 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 28.95% 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 20.31% d、默默的离开,不敢出声。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 92.11% b、不希望 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33.08%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5.26%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4.14% e、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其中固定答案的答对率为: 5、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你的观点是?27.443% 6、某学生因为考试舞弊而被开除,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51.879% 7、因为没有过四级而不发放学位证,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67.293% 9、某某商场公示:某某手机实行三包,七天包退,一罚十,一女士买了一部,回家后发现手机的电板有问题,于是拿手机去检验,该公司说手机不是本公 司的产品,这部手机是的。如你是该女士你该向谁要求赔偿? 56.015% 11、某地有两名同姓考生,其中甲考取而乙落榜,乙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子能上大 学,和某高校商量,将甲的档案改成乙的档案并仍以乙的名义投给录取学校。 你认为他们违反了哪一些法律?16.54% 12、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39.473% 13、父母离婚,19岁的儿子考上大学,是否有权向父亲要生活费?62.78% 14、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50% 15、我国选举取什么样的投票形式?90%多 可见他们还是很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一些法律常识大部分同学还是知道的,对于5、6、7题,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够合理,可能误导了同学们的思想,让数据不够真实, 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同学们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在次问题中虽然有50%的同学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次数据有很大的误差,因为答案本身的误导性非常强,很多同学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此答案,它并没有代表性。 决大多数 同学认为学校的有关规定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有这种反映也是意料中的事,据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为了自己的权益②法律意识③答案本身的误导,从我们学校来看,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很强,但是关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关乎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就会认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谁不会为自己谋利益,谁不希望今后的路能够更加顺利,这也是人之常情。 此次问卷调查取的是抽样调查法,是分专业的调查,但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性别的界限,性别的不同致使他们的爱好也不同,所关心的也不一样,男孩子可能要广阔一些,看法要强烈一些,女孩子要缓和得多,因此,定量的数据就不够精确。 我们的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当你在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同学们的答案很多,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会默默离开,不与理会,一个大学生是如此,那么我们国家各族人民呢?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可是放火、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犯罪行为比比皆是,甚至乎知法犯法,遇到这种情况时又有多少人会站出来说一句或者出来阻止呢?这也说明在同学们心中在人民心中法律的意识还非常的弱。 以上统计结果是令人很满意的,因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即使仍有11.65%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从第二题的统计结果上看电视是同学们了解法律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和渠道,其次是书本,从最后一道题上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最能让同学们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有不少同学非常关心他们将要学习的“法律基础”的实用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1.1分,平均分48.79分。说明还是有很多同学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也反映出同学们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总的来说,04级的同学们学习《法律基础》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我们在次建议学院取大多数同学都乐于接受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增长见识,认识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pubest.cn/html/1/2007/0618/19.html

怎样写婚姻法上的调查报告?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和岳麓区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案件主要辩论焦点

被告长沙市规划管理认为“亚大数码港”规划许可的审查核发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谁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核发的,亚大数码港与其北侧的居民所住建筑的间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对原告的合法权益并不构成损害。而且,规划管理局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亚大数码港”不适用〈〈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岳麓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本案案件由来:2002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从中南大学收购到的废品时被废品中掺杂的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受伤,经签定为四级残疾。事发报案后他将余下交给被告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要求其查出该出处,而被告称无法查出出处。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诉讼,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给予原告一个关于出处的明确的书面结论。

&n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和岳麓区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案件主要辩论焦点

被告长沙市规划管理认为“亚大数码港”规划许可的审查核发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谁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核发的,亚大数码港与其北侧的居民所住建筑的间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对原告的合法权益并不构成损害。而且,规划管理局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亚大数码港”不适用〈〈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岳麓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本案案件由来:2002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从中南大学收购到的废品时被废品中掺杂的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受伤,经签定为四级残疾。事发报案后他将余下交给被告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要求其查出该出处,而被告称无法查出出处。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诉讼,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给予原告一个关于出处的明确的书面结论。

因本案尚未审结,故无法得知法院将会如何宣判。在此案中,通过了对此案原告教育背景、文化水平的了解,我感想颇多:表面看,原告是一个以收废品为生,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加强,法治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从深层次来看: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原告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不知道委托代理人,不知道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呈给合议庭,他甚至不知道公安局的行为在法律上叫“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公安分局的行为明显已经构成行政不作为,因为保卫地方公共安全是公安系统的最基本行政职能,对于这类严重危害到公民人身安全的危险物品,原告即使不提出请求,被告也应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查明其来源,消除安全隐患。由此案我看到了我国普法工作的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十六大报告职能中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四:一起重婚案

本案中被告在已经结婚的情况下,通过欺婚与另一女性结婚。原告自诉其重婚。通过此案不由得联想起新实行的《婚姻登记条例》。新《婚姻登记条例》在简化婚姻登记程序,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风险,一系列的问题也将随之而来。和个人谁该承担婚姻风险?个人在婚姻风险中如何自我保护?又如何加强管理降低婚姻风险?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新条例所做的改革出台后,作为法律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还有些其它的案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近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案卷的整理、清卷、订卷、贴封条等工作具体操作细节;在实践巩固了一些司法文书如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换押证、上诉函、开庭公告、提押票、传票等的书写;进一步巩固了一些具体的司法程序知识如: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庭审的简易程序、普通程序。

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其收获和意义可见一斑。通过实习,我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也对专业用语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此外,我还结交了许多法官和律师朋友,我们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都是在书上学不到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作为一个中南学生,我竭力成为一名中南文化的使者,向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介绍中南,使他们走近中南,了解中南。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帮助我的朋友、我的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关于青少年知法、守法、法律贯彻的调查报告。

根据你院法(民一)明传(2002)第l号和(2002)法民一字第1号通知,我院组织人员就《婚姻法》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新婚姻法的情况

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后,我们迅速组织力量,展开了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学习活动。

——邀请最高法院的专家、领导就婚姻家庭案件中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对保证适用法律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组织民事审判人员认真学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并利用院长培训班、庭长培训班、审判长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对审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庭人员还于2002年3。4月份参加了最高法院在全国举办的《婚姻法》等司法解释学习班,进一步领会了新颁法律的精神。 ——联系审判实际,在《山东法制报(审判周刊)》上辟出专栏进行针对修改后的婚姻法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使大家明确了立法目的,掌握了立法精神,正确理解婚姻法的有关规定,能够准确地适用婚姻法。

——为指导审判实践,编写了《新编婚姻法的适用》等业务书籍。 ——针对婚姻法司法解释在理解和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于2002年5~6月份与山东省法官学院共同举办《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培训班,培训审判人员1000人左右。

——在审判方面,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结合审判实际,注重对新《婚姻法》的运用。据统计,2002年第一季度,我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婚姻家庭案件21813件,其中涉及离婚的案件18595件,宣告婚姻无效和撤销婚姻的案件12件,涉及财产的案件232件,涉及探望权的案件25件,涉及抚养、扶养关系的案件1046件,涉及解除同居关系的案件231件,分别占一季度受理案件总数的85.25%、0.06%、1.6%.、0·11%、4·80%和1.06%。共结案10913件,其中离婚案件结案6051件,占结案总数的55.45%。在离婚案件中,共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案件1479件,占离婚案件结案总薮的24.44%,调解解除婚姻关系案件3078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50.87%。从审理情况来看,各级法院在贯彻《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婚姻家庭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各地的审判实践来看,问题集中体现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探望权的行使和保护、离婚中的过错赔偿等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相伴而生的是夫妻离婚时的企业分割问题,有的是婚前一方创办的企业,婚后夫妻共同经营,有的是婚后夫妻共同创办的企业,还有的是婚后一方继承家族产业而夫妻共同经营,对于这些企业,应当按何种原则予以处理,是一个涉及到各个部门法的问题,需要综合各部门法的规定加以处理。 随着我国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机构的政策的实施,出现了一批私立学校,对于夫妻共同创办的私立学校,在离婚时应当如何处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若完全按照有关行政法规来处理,对当事人又显失公平。

对于家庭财产保险的赔偿金、一方参加人身保险所获得的赔偿金应当如何处理,在实践中也不好把握。 对于一方的股票、股权,在认定和评估、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夫妻的房产,因涉及到房改,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容易出现偏差。 对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等承包经营权应当如何处理? 新婚姻法规定了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应当如何行使,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除了夫妻之外, 婚姻家庭纠纷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第三者有无探望该子女的权利?侵害探望权的责任形式是什么?

第三者插足的案件,无过错一方以侵犯配偶权为名起诉的,应如何处理?如何认识过错赔偿的性质?有过错方提出离婚而无过错方不同意离婚的应如何处理?等等。

我们认为,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就立法方面而言,由于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要求法律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作出规定是不现实的,立法虽然要求遵循法律体系的统一性的原则,但立法过程中的疏漏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审判人员的素质而言,由于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的理解不可能全部达到准确、透彻的程度,因此,在某些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法律的“难题”,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就可能因为理解的不同而作出不4.离婚时住房的处理

住房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家庭生活中心。住房可以分为公有房屋和

私有房屋,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公有房屋的处理上。当前我国住房制

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公有房屋权属状况千差万别,尤其是房改房屋在离

婚时的处理,成为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我们认为,当前,国家对房改房屋引起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尚没有明确

的法律规定,多数是依据国家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由此而引发的案

件,在具体处理中,政策性强,法律依据不足,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

审理涉及房改房的离婚案件时,应当坚持维护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和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果的原则,坚持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既

要讲究社会效果,也要讲究法律效果。在审判实践中,应准确理解和认真

把握国家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和精神,坚持《婚姻法》的基本原

则,妥善处理好涉及房改房的各类离婚案件。

(1)要认真分析各方当事人的购房资格和房屋的权属性质,按照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则办事,尊重当事人的合法约定,保护当事人享有的房改福

利。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购买的全部产权房屋,应属于购房方的婚前个

人财产,离婚时应归购房方个人所有。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借款购买的全部

产权房屋,婚后夫妻共同出资偿还的,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属于出资方的个人财产,

离婚时仍应归出资人所有。婚前个人借款出资购买的部分产权房屋,婚后

由夫妻共同偿还的,应认定夫妻共同享有该房屋的部分产权。

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以一方名义购买的房改房屋,属于另一方

按照房改政策规定的不在本单位购房,但将本人购房的待遇合并于购

房的一方取得的,购买的房改房屋的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夫妻双方共同的房

改,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改房屋应当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区

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对夫妻双方均认为参加了房改并已缴纳了购房款,有关部门也认定确

已参加了房改,只是由于房改部门的原因没有发放房产证的,根据当前房

改的政策规定,确认房改产权不能以是否持有房产证作为确认产权归属的

惟一条件。因此,只要有证据证明已经缴纳了购房款,就应当认定夫妻双

方共同拥有房改房屋的全部或部分产权。

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家庭成员共同出资,以夫妻一方名义购买

的房改房屋,原则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出资应作

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不宜将房屋认定为家庭共同财产。

(2)房改房屋的价值确定与分割方法

房改房屋的价值应当由房管部门按照同类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以

后确定。

部分产权的房改房应当在扣除了房改房屋的土地价格、单位享有的产

权份额和各种税费以后再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分割。另外,部分产权房屋体

现了售房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特定关系,其所有权并未完全转移到购房者手

中。因此部分产权房屋主体的变更需要经过单位的同意。

对不宜分割的较小房屋,可以取竞价的办法判归出价高的一方,再

386 婚姻家庭纠纷

由获得房屋的一方给对方以相应的补偿。房改房屋较大的,在不损坏房屋

结构,不降低房屋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分割,或者调一换二。

对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能够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屋,判给一方所有的,

取得房屋的一方,应当按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对方一半的经济补偿。对

于某些不能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如校园内不能分割的和封闭管理的住房、

4.离婚时住房的处理

住房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家庭生活中心。住房可以分为公有房屋和

私有房屋,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公有房屋的处理上。当前我国住房制

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公有房屋权属状况千差万别,尤其是房改房屋在离

婚时的处理,成为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我们认为,当前,国家对房改房屋引起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尚没有明确

的法律规定,多数是依据国家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由此而引发的案

件,在具体处理中,政策性强,法律依据不足,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

审理涉及房改房的离婚案件时,应当坚持维护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和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果的原则,坚持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既

要讲究社会效果,也要讲究法律效果。在审判实践中,应准确理解和认真

把握国家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和精神,坚持《婚姻法》的基本原

则,妥善处理好涉及房改房的各类离婚案件。

(1)要认真分析各方当事人的购房资格和房屋的权属性质,按照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则办事,尊重当事人的合法约定,保护当事人享有的房改福

利。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购买的全部产权房屋,应属于购房方的婚前个

人财产,离婚时应归购房方个人所有。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借款购买的全部

产权房屋,婚后夫妻共同出资偿还的,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属于出资方的个人财产,

离婚时仍应归出资人所有。婚前个人借款出资购买的部分产权房屋,婚后

由夫妻共同偿还的,应认定夫妻共同享有该房屋的部分产权。

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以一方名义购买的房改房屋,属于另一方

按照房改政策规定的不在本单位购房,但将本人购房的待遇合并于购

房的一方取得的,购买的房改房屋的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夫妻双方共同的房

改,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改房屋应当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区

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对夫妻双方均认为参加了房改并已缴纳了购房款,有关部门也认定确

已参加了房改,只是由于房改部门的原因没有发放房产证的,根据当前房

改的政策规定,确认房改产权不能以是否持有房产证作为确认产权归属的

惟一条件。因此,只要有证据证明已经缴纳了购房款,就应当认定夫妻双

方共同拥有房改房屋的全部或部分产权。

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家庭成员共同出资,以夫妻一方名义购买

的房改房屋,原则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出资应作

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不宜将房屋认定为家庭共同财产。

(2)房改房屋的价值确定与分割方法

房改房屋的价值应当由房管部门按照同类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以

后确定。

部分产权的房改房应当在扣除了房改房屋的土地价格、单位享有的产

权份额和各种税费以后再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分割。另外,部分产权房屋体

现了售房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特定关系,其所有权并未完全转移到购房者手

中。因此部分产权房屋主体的变更需要经过单位的同意。

对不宜分割的较小房屋,可以取竞价的办法判归出价高的一方,再

386 婚姻家庭纠纷

由获得房屋的一方给对方以相应的补偿。房改房屋较大的,在不损坏房屋

结构,不降低房屋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分割,或者调一换二。

对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能够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屋,判给一方所有的,

取得房屋的一方,应当按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对方一半的经济补偿。对

于某些不能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如校园内不能分割的和封闭管理的住房、

(二)探望权问题

探望权是新《婚姻法》新增加的内容,我国《婚姻法》关于探望权的

规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望权的主体有限。探望权的主体仅限于不直接

第二部分:适用法律 393

抚养子女的另一方配偶。这与国外一些国家将探望权的主体扩大至夫或妻

以外的其他人是不同的。二是探望权的行使方式规定的较简单,其时间、

地点、次数等均可由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人民法

院在判决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是人民法院在决定探望权的中止和

恢复上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是父或母的探望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的,人民法院都可以判决中止探望权。

由于婚姻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探望权制度并不完善。实践中亟

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第三人可否享有探望权?探望权应如何行使?侵害

探望权的责任应当如何认定和承担?

1.关于第三人的探望问题

早在《婚姻法》的修改过程中,就有人提出了第三人探望的问题。认

为在我国当前的家庭生活中,隔代亲是普遍现象,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

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往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比父母子女之间

的感情差多少。据调查,在农村有70%。80%的学龄前儿童白天由祖父母

照看;在城镇,大约50%的学龄前儿童、低年龄小学生主要由祖父母负责

接送上幼儿园、小学。允许夫妻离婚后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孙子女、外

孙子女有利于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身心健康,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

求,也是维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因此,除了父或母之外,不与孙

子女、外孙子女共同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应享有探望权。况且,我

国法律并不禁止这种探望权。新婚姻法实施后,仍有人坚持这一主张,并

认为我国《婚姻法》第28条实际上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祖父母可以并且应当

探望孙子女。

我们认为,婚姻法意义上的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法定

权利,该权利是特定的身份权利,不可转让,不可非法剥夺。它可以保证

夫妻离异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与子女定期相聚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

有利于减轻家庭解体给子女带来的伤害,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既然新

婚姻法规定了其权利主体只有父或母,则其他人就无权行使这项权利,探

望权主体的扩大已不是司法解释所能够解决的。但是,祖父母、外祖父母

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感情满足需要在我国是实际大量存在的,如果

一律不允许他们之间的探望,显然是不妥的。这个问题不应从扩大探望权

角度解决,而应从有利于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育和健康成长,

从权利义务关系上允许其相互探望,而不是新《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父

或母单独行使的探望权。《婚姻法》中并不存在特殊情形下祖父母、外祖父

母的探望权,《婚姻法》第28条所规定的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经

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养义务,这与《婚

姻法》第29条规定的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抚养能力

的未成年弟妹的扶养义务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在上述情形下,扶养人或抚

养人实际上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他们的“探望权”是基于监护关系而自

然发生的,并非婚姻法意义上的探望权。

求一篇法学调查报告!两千到三千字就可以!

学法 懂法 用法 就在身边

-----有关法在身边的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人员: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本次调查主要由此出发,关注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争做一个义务法制宣传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法制社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争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这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小组决定以开展一次"法在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什么是法等.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为社会提倡"法制"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遍布身边。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只初,就决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题。本案例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理论基础,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责无旁贷,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惩恶扬善、知理守法、明辨是非的良好氛围,才能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境界,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希望。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为了了解"法制"对周围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法制"的认识,同时到农村,社区,亲朋好友家,我们在探讨的开始使用了走访,观察法,通过与社区居民,学习伙伴,家长的交谈,基本掌握大概情况。

为了进一步对"法在身边"的了解,我们在报社叔叔阿姨的指导下,通过新闻和社会人物的表现对"法制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请其对我们中学生对学习"法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方案.

调查方法:调查法,访问法等.

三,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过程:

为了全面了解"法律"影响你,我,他的情况.我们分三步调查,分别是发放调查卷,从新闻社了解,与社会人士交谈.

1,发放调查卷和结果:

(1),发放调查卷:我们研究小组成员兵分两路,顺着人群最多的市中心和我们周围的社区发放我们的调查卷,并统计了结果.

问卷:

姓名: 职业: 年龄: 单位:

1.你知道一些国家的法律吗?

A.很清楚  B.知道一些  C.不知道

2.你能说出多少法律法规?

A.10以上 B.10以下  C.5以下

3.你经常关注法律法规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4.你们学校或单位举办有关法律的讲座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5.你愿意成为一名宣传法律法规的志愿者吗?

A.愿意   B.没想过   C.不愿意

答卷:

1.A.87.78%B.4.82%C. 7.40%

2.A.81.15%B.5.82%C.13.03%

3.A. 46.32%B. 42.78% C. 10.90%

4.A.70.84%B. 20.16% C. 8.99%

5.A.93.70% B.3.2% C.3.1%

(2),结果:可见大多数人都能认同了解"法制社会"的实践.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2,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新闻社报了解:

(1),"法在身边"在湖州的实践:

浙江湖州法院首次以故意罪判“见死不救者”

一个小偷遭失主等三人殴打,挣脱后又被追逐,跳入河中逃走时溺亡。面对在水中挣扎的小偷,失主等三人“见死不救”。失主等人应该负法律责任吗?是否触犯刑法?日前,浙江湖州市南浔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三名被告人以故意罪分别获刑。宣判后,三人没有提出上诉。

这样的判决结果在当地引发争议,有的人认为这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有的人认为对被告人的处罚过重,而不少法学专业人士认为,判决未必完全合于法理,再一次凸显我国法律对“先行行为”以及由此类责任行为引出的“不作为犯罪”界定上的模糊。

该案件的经过相对简单。今年5月25日中午,在湖州市南浔区安达码头附近,17岁的周某在盗窃自行车时被失主颜某等三人抓住,并遭到三人殴打。周某挣脱后,逃上停靠在码头的大货船。颜某等三人也跳上船对周某继续围追。周某眼看无处可逃,就跳入河中,并向河对岸游去。游出数米后,周某往回游,最终因体力不支沉没死亡。周某在水中划水挣扎的整个过程中,颜某等人“袖手旁观”,没有取抢救措施,直到确认周某沉入河中。颜某等三人后来被民警抓获。

南浔区法院一审判决,颜某等三人行为构成故意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九个月、三年零三个月和三年缓刑四年。

判决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大。颜某开始是失主,是盗窃的受害人,最后变成故意犯罪的加害人,许多人觉得不能理解。

发表时间:2007-11-27 21:14: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顾 春

(2),其他的评论:

-- 网友“浙中小民”说:法律应该惩处坏人恶行,应该保护好人,约束人们不干坏事。按照判决,失主都不能追小偷了,这不就倡导了另一种风气吗?

--也有网友提出小偷跳河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有网友说:殴打小偷固然不对,但小偷“跳”入河中是自主行为,小偷的“跳”与失主的“打”并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失主“打”并不必然带来小偷“跳”,小偷还可以有其他选择,比如请求失主原谅或跟失主一起找公安部门解决,因此小偷的“死”与失主的“打”并无因果关系。

--还有网友质疑:下水救人有难度,搞不好要把自己的命搭上,让失主下水救人,要求是不是高了?

--同情周某的网友也不少:难道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就一定要付出性命的代价?

--有媒体评论说,追打小偷的“道理”在坏人落水挣扎时就失效了,眼睁睁看着别人绝望地死去,是残忍的、不人道的。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能因其做了坏事而有所贬损。

本案焦点在于“不作为犯罪”的认定——有法律义务而未救助,则构成不作为犯罪。法律义务有三类:一是法律规定义务,如夫妻之间;二是职务义务,如医患之间;三是先行义务,即“先行行为”对行为后果具有法律责任和义务。本案中追打小偷导致其落水,是否产生了救助的法律义务?在访中,各方说法不一。法官认为,和一般旁观者的不作为不同,追打小偷是“先行行为”,因而产生法律义务。专家认为,正是由于“先行行为”法律依据的不明晰,此类案件难免有争议。

(3),争论推动实践:

法官:追打是跳河的先行行为

案件承办人、浙江湖州南浔区人民法院法官 潘勤勤

抓小偷是正义行为,但实施殴打是非法的,从而导致了被害人慌不择路地逃跑,无路可逃时就跳下了河,三名被告人目睹被害人因体力不支等原因沉下了河而不救助,最后发生了被害人溺水身亡的结果。可见,正是因为三被告人殴打、追赶的“先行行为”迫使被害人跳河,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就此产生。先行行为人致使行为对象处于生命危险境地,具有救助义务,在明知应该实施救助,也有救助条件,仍不予实施任何救助行为,使行为对象发生死亡的结果,先行行为人对此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构成故意罪。这里的故意,是对危害结果的放任,属于间接故意。

专家:应该深入研究相关法理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阮方民

“先行行为”在理论上是个笼统的概念,何为“造成结果的先行行为”,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形下才是先行行为,从而产生义务、必须取救助,法律没有明确说法。由先行行为——产生义务——不作为导致犯罪的案件认定非常少。在法律教材上,先行行为产生义务的例子是大人带孩子去深山玩,孩子丢了,大人自己走了,这就构成犯罪。因为,孩子是无独立行为能力者,大人是监护人,所以他有了先行义务。至于本案,小偷是成年人,自己选择跳水行为,那追打者是否对此形成必然救护义务,就不一定了。小偷如果选择了拿刀自杀这种更极端的做法呢?法律因果关系成立吗?救助义务构成吗?法律界定并不明晰。而且,小偷跳进河里,他本人应该对自己是否会游泳有掂量,是他本身选择了置自己于非常境地,跳下河并不是当时他唯一能选择的途径。

所以,引发司法界、理论界对“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深入研究,推动相关法律制定,才是讨论本案的意义所在。

(4),总结:

根据案例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那么前提就是要懂法,提倡法律和法规.

四,总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时刻不忘,法在身边".锦州电视台的《法在身边》、辽宁电视台的《法制时空》、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等栏目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大量翔实的案例而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它告诉我们,青少年更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在法制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五,研究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同学们都说收获很大.首先使同学们进一步通过自身活动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过程学习.除了使同学们对课堂内的学科知识灵活利用外,还获得一定关于"法制社会"的知识,同时也使我们以亲身的经历认识到"法制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们关注自己的社会法律意识到关系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通过这次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同学们沟通与合作精神,增进了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法在身边”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法律和法规,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个国家的青年,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法律调查报告

案例一:民法案例 乙是未成年人,父母双亡,乙所在的村民委员会指定乙之兄长甲做乙的监护人,并通知了甲,甲未表示同意,也未否定。甲被通知做监护人十几天后乙与邻家孩子打架,造成四百元损失,邻家孩子之父母提起诉讼,要求乙赔偿损失,法院通知甲应诉,甲拒绝出庭,同时提起诉讼不服村委会的指定,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撤销原村委员会的指定,并同时指定乙的姐姐丁作乙的监护人,为此,对于谁应代为承担赔偿责任问题,出现了不同意见。 丁对此不承担责任,甲在被指定为乙的监护人之时,虽不同意指定,但是也为作出起诉,甲应该对此事负责。乙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应承担责任。 请针对上述案例,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简述案例,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二:刑法案例 被告人李某租住桐庐县桐君街道公园山路53号一楼,被害人董某租住被告人李某租住房间的对面房间。2004年8月31日上午9时许,被告人李某见被害人董某的房门上插着钥匙,即起歹念,并持刀开门进入被害人董某的租房。被告人李某用刀抵住董某,并要其交出现金。被害人董某从桌子抽屉内的包内拿出现金100元交给被告人李某。被告人李某嫌钱少并将该100元现金扔回抽屉内,同时提出要与被害人董某发生性关系,被害人董某不从并极力反抗。期间,被告人李某将被害人董某的双上肢咬伤(表皮轻微伤)。之后,被害人董某意答应下午去其租房内与被告人李某发生性关系,被告人李某才停止暴力行为。被告人李某回自己租房拿500元现金给被害人董某看伤,并要求其不许报警后又回自己租房。被害人董某见被告人李某回房,即打“110”报警,被告人李某被抓获归案。 请针对上述案例,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简述案例,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三:民事诉讼法案例 李春与杜某系夫妻,二人同住甲市城关区无线电厂家属楼,但在老家乙市郊区有房6间,由其长子李明居住。1996年李春夫妇遇双亡。老人的长女李梅已出嫁,住甲市。老人的次子李可(17岁)于1998年考上乙市的某大学,因该大学离李明住处近,李可便要求李明之妻张丽将父母的遗房腾出一间由自己住。张丽说:“李明因犯罪已被判刑五年,不在家,自己不能做主;并且有4间房已出租给了方某、刘某,租期未满,不能腾房。”为此发生纠纷,李可便向某法院起诉,要求分割父母的遗房。 某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审理中发现除李明、李可二位继承人外,还有老人的长女李梅、次女李娜二位继承人。经法院通知,李梅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不参加诉讼;李娜则既不明确表示弃权,又不愿参加诉讼。 在法院对案件第一次开庭审理后,案外人于某找到法院,说李明夫妻现住的6间房是1948年其与死者李春共同经商时共同出资购买的,自己有一半的产权,并向法院提交了购房时二人共同签名的房契。 请针对上述案例,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简述案例,指出本案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角度对本案当事人进行分析)。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是什么

法律调查报告(参考范文)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这种文件形式是最近十年逐渐传入中国,现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公司并购、股权或项目转让、资产或债务重组、证券上市、不良资产买卖以及其他的重大经济活动当中。据报告,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在决定进入中国投资之前,所花费的尽职调查费用高达1亿美元。

什么是法律尽职调查报告?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在双方达成交易之前,一方委托律师对交易双方背景、交易标的合法性以及交易模式和程序进行调查和了解情况,并形成书面报告供交易一方参考。尽职调查是努力将交易信息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过程(当然,也存在制造新的信息不对称的可能),从而有效减少或最大限度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交易双方所造成的风险。因此,尽职调查的结果对双方是否最终达成交易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