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模板ppt免费_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tamoadmin 2024-08-11 人已围观

简介1.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2.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圆的认识》3.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三篇4.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可能性》5.小学四年级数学上课件6.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解比例》8.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三篇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1.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

2.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圆的认识》

3.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三篇

4.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可能性》

5.小学四年级数学上课件

6.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7.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解比例》

8.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模板ppt免费_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第一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 :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b)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c)认真观察,d)小组讨论,e)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第二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 :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课时: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3

 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

 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圆的认识》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数学教学设计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2.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导入新课。

 2、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3.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d分析d推导d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5.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三篇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无 课件频道。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篇一:《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篇二:《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圆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二、操作中认识圆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探究圆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3、师:半径的本事不小,想不想知道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是我直接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

 四、比较中深化圆的认识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3、《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4、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总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可能性》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课件频道。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2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32

 6+5=11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4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8分钟)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8+2=10、10+7=17

 ②9+1=10、10+7=17

 ③9+8=17、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课件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可能性》,欢迎阅读与借鉴。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篇一:《可能性》

 教学目标:

 1、知道事情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密切关系,正确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判断能力。

 3、在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商场大转盘,与学生同玩抽奖游戏。

 师:小明要参加抽奖了,猜一猜,小明第一次可能转到什么奖?

 第二次,第三次、、、、、、

 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存在着各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可能性大小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实践体验、探究新知。

 师:下面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摸球的实验来研究好吗?

 1、实验准备:

 (1)介绍实验材料: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每个盒子中都有黄、白两种颜色的球。

 (2)电脑出示实验要求:1、摸球时眼睛不能看,每次摸完球后还要将球放回盒子,摇一摇,接着再摸。2、小组内每人摸2次球。3、各小组记录员把实验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2、各小组合作实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观察汇报。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观察一下自己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3、推理、验证、归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六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表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咦!每个盒子里都有黄球和白球,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的黄球的次数比较多呢?(学生猜测)

 师:这都是你们的猜测,到底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小组共同完成并汇报)

 师:看到你们盒中的球,再联系刚才摸球实验的摸球结果,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看来,摸出这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从你们小组的盒子中再摸一次球,你觉得你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师生小结并板书:同学们,在摸球实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三、应用拓展。

 1、转盘游戏。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结果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涂色范围大小的关系并板书出:范围大范围小

 2、手势判断。(活动前教给学生判断的手势)

 ①酒后开车发生的可能性()

 ②啊!爸爸买**中500万元大奖的可能性()

 ③刮台风时,在海上行使的渔船发生翻船事故的可能性()

 ④我长大后到太空旅游的可能性()

 ⑤雨天在校园内追逐奔跑摔跤的可能性()

 在联系中渗透思想教育

 3、设计装球活动:

 ①出示主题图

 ②师:现在老师请你设计一下,怎样往这个盒子里装球,让陈老师摸到笑脸球的可能性大、默祷哭脸球的可能性小?

 ③总结装球方法。

 ④小结:希望同学们天天笑脸多一点,笑声每天多一点。希望同学每天都生活得开心!

 4、设计游园活动:同学们,2007年元旦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来为2007年元旦设计一些游园活动好吗?老师为我们的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画,请同学们根据画中的要求涂颜色,这个涂色活动需要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来参加,要想把我们的活动设计好,活动前我们每个小组必须要做到:活动前各小组认真读图中要求;还要商量好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画来就可以开始了。(抢凳子游戏、钓鱼游戏、踩气球游戏、摸信封游戏、摸奖球游戏、转奖游戏)

 师:现在请哪个小组来大声的汇报出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秀?优秀表现在哪儿?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

 数量多(范围大)可能性大

 数量少(范围小)可能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篇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抛硬币生猜结果:哪面朝上?(1元字样正面,另一面看作反面。)

 2、你想试一试吗?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活动。

 3、活动总结导入:硬币朝上的一面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体验

 1、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黄球。

 (1)摸球比赛。比赛规则:分男、女生组来举行一次摸球比赛,谁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谁就获胜。(男生瓶内全是黄球,女生瓶内全是白球)比赛开始。

 (2)一定是黄球。

 A、师:(疑惑地)怎么男生每次都能摸到黄球?你有什么想法吗?打开瓶观察。

 B、追问:全是黄球,那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一定吗?(师板书:一定)

 (3)不可能是黄球。

 A、师:那女生怎么一次黄球也没摸到?你有什么想法?师打开瓶观察。

 B、师追问:没有黄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可能是黄球吗?(不可能是黄球,因为里面没有黄球)(师板书:不可能)

 2、可能是黄球

 A、师:比赛结束了,男生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女生队你们服气吗?

 B、你认为怎样才公平呢?生自由说一说。

 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派一个小组装球,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

 D、师:通过刚才摸球,你认为我们能摸到黄球吗?(能)一定能摸到黄球吗?(不一定)也就是说我们摸到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板书:可能)

 3、超级:出示挂图,学生抢答。(课本105页例1)

 三、拓展应用

 1、师: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来表述。

 2、完成例2。

 (1)出示挂图,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评价,你想说哪一幅图的内容就说哪一幅。

 3、你还能用这些词来说说生活里的事吗?先和同桌交流,然后组织汇报、评价。

 4、游戏:在三叠卡片中各选一张,按排列顺序组成一句话,说一说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5、作业:在书上完成108页第1、2题。

 四、总结全课

 1、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小结:生活里可能性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会发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找一找生活中的可能性。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课件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数,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数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课件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解比例》

 引导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的特征的感知、理解、概况的过程,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

 3=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0.4:=1.2: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课件# 导语数学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数学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深化数学教学的内涵。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篇二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篇三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