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苏州作文家教_苏州作文家教老师招聘

ysladmin 2024-07-17 人已围观

简介苏州作文家教_苏州作文家教老师招聘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苏州作文家教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苏州作文家教_苏州作文家教老师招聘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苏州作文家教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1.有没有什么学习物理的好网站?

2.苏轼的生平故事!

3.唐宋诗人简介

4.谁知道关于白居易和苏轼的资料啊?告诉我!

5.名人名言!!!

6.丰子恺生平做过什么事

苏州作文家教_苏州作文家教老师招聘

有没有什么学习物理的好网站?

       主要学科网站 你只要在.google.cn 或是在.baidu.cn中输入以下某个网站名称点击即可进入。在网页上查找与自己想要的课件等相关,帮助学生学习。 语文网站 中国语文网—语文网—现代语文网—中小学生作文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站—语文报刊网—作文网—语文先锋网—新作文—李老师在线作文—小学语文—语文中考网—小学语文教材网—学而优语文网—凤凰语文—三槐居—语文教学互动网—高中语文网—语文在线—语文在线课堂—中国语文网—高中语文工作室—中学语文网中网等。 数学网站 中数网—小学数学网—东升数学 —数学教师驿站-123数学网—中国数学在线—大榕树高中数学—数学 110-奥数网—数学之家—数学家教网—玉文数学工作室—数学爱好者 —中学数学网-3A奥数网—一中数学组—初中数学—数理天地— 数学之家—中学数学在线—中学数学题库—聪学网-51中小学教育网—青中数学隧道—草中数学—神州数学—小海数学教育网—邗江中学数学组—小学数学专业网—快乐数学咨询网—数学驿站—初中数学网— 中学数学网—高中数学课件网—数学空间—初中数学乐园—橙子奥数工作室—小数123。 英语网站 新浪网英语频道—搜狐教育外语天地—TOM教育外语天地—QQ英语频道—沪江英语网—搜狐网站英语频道—CRI My English—21CN教育英语—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学英语报社—无忧英语教育—中国英语学习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无忧雅思网—英文写作网-3G雅思网—新天地英语学习网—世博英语—点点英语—中国时英语教学网—《英语沙龙》杂志—《英语角》杂志—二十一世纪报—大家说英语—HtHt英语—英语教学系列网—广播英语网-EnglishTown-E学网。 物理网站 飞翔物理—中国基础教育网—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高中物理新课程—王老师物理教学—谢璞物理教育网—中考物理网—高中物理参考—初中物理在线—中国物理教育网—物理教研—中学物理教育网—中学物理星空—物理教学网—跋涉—高中物理学习参考—中学物理之友—物理库—初中物理课件—毅屋子—洪恩在线物理乐园—三峡教育网—物理教学与研究— 中学数理化。 化学网站 飞翔化学网—中学化学课堂—中学化学园—化学世界—中学化学—中学化学资讯—高中化学家园—中学化学教学—高中化学—黄冈中学化学网—高中化学课堂内外—中学化学教学信息—中学数理化—化学广场— 化学园丁网—化学100-化学实验乐园—化学下载—中学化学同步辅导—化学教育网—化学信息网—初中化学课件网—化学天空—化学备课网。 综合性学习网站 现在网上收费的综合性学习网站比较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一些地方的名校名师为依托,办的网上学校,这类学校一般是和学生在校的学习同步的,可以起到及时的辅导作用。如:苏州中学网校— 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远程教育网—北京景山教育网。这类网站一般收费较高,按每学期每门课收费,一般中学生一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选的话,费用在千元左右。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 另一类是以各地的及时的试卷为主兼顾学法指导的网站,这类网站上一般都会有一些各年级及时的考试试卷和课件及教师的一些珍藏的教案等。如:中学试卷网、中学学科网、三峡教育网、天星教育网等。这些网站一般取会员制,每年的会费在100 元左右,就可下载各学科的学习资料。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特殊的教育软件 如果您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知识的学习特别有针对性,如小学生的数学口算及四则运算训练要强化,只要在搜索引擎(.google. cn或.baidu.cn)中输入“数学口算软件”即可找到许多的相关软件,很多是免费,您只要下载就可使用了。 很多网站都是要钱的

苏轼的生平故事!

       1. 王义方,博学有才华翻译

        王义方,博学有才华,杖策入长安,数月,名动京师。敕宰相与语,侍中许敬宗以员外郎独孤悊有词学,命与义方谭及史籍,屡相诘对。义方惊曰:“此郎何姓?”悊曰:“独孤。”义方曰:“识字耶!”悊不平之,左右亦愤愤。斯须复相诘,乃错乱其言,谓悊曰:“长孙。

        Wang Yifang, he has talent, to hold a whip in the hand into Changan, months of moving the capital.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imperial and language, Xu Jingzong to the bank manager has Dugu Yuanwai Lang Ci, and Yi Fang Tan and life history, is to repeatedly. Yi Fang Jing said: "this is why Lang?" The bank manager said: "tokgo." Yi Fang said: "literacy!" The bank manager rough, so also. While, but its plex phase, confusion, that the bank manager said: "the sun。

2. “王义方,博学有才华,杖策入长安”出自哪里

        这片文言文的题目是《王义芳杖策入长安》,选自《新语》第十七章 聪敏。

        原文 王义方,博学有才华,杖策入长安,数月,名动京师。敕宰相与语,侍中许敬宗以员外郎独孤悊有词学,命与义方谭及史籍,屡相诘对。

        义方惊曰:“此郎何姓?”悊曰:“独孤。”义方曰:“识字耶!”悊不平之,左右亦愤愤。

       

        斯须复相诘,乃错乱其言,谓悊曰:“长孙识字耶!”若此者再三,悊不胜忿怒,对敬宗殴之。敬宗曰:“此拳虽俊,终不可为。”

        乃黜悊,拜义方为侍御史。 翻译 王义方,博学有文才,骑马来到长安,几个月,名动京城。

        命令宰相交谈,侍中许敬宗任命员外郎独孤明智有词学,命令和家教谭和史籍,多次相问回答。义方吃惊地说:“这个小伙子姓什么?”明智说:“只有我。

        规范说”:“认识字吗!”明智不公平的,身边的人也气愤。一会儿又互相问,于是错乱的话,对明智说:“长孙认识字吗!”这样的三次,明智不胜愤怒,对敬宗殴打的。

        敬宗说:“这双手虽然俊,终究不能做。”于是罢黜明智,拜为侍御史规范。

3. 文言文《王冕故事》译文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4.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纳!

5. 文言文翻译 万贞文先生传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不听话,不肯顺随各位兄长,他所经过之处物品大多残缺毁坏,各位兄长也不看重他。户部郎万泰本想把他寄放在寺院中,不久,因其顽劣,就把他关闭在一间空屋中。万斯同暗中发现书架的藏书中有明史资料几十册,很喜欢读,几天就读完了;他又发现其中有各种经学书籍,又都读完了。等放出来后,就时常跟在各个兄长后,倾听他们的讨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授课讲学,斯同也要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斯同回答说:“看了各位兄长所做的事,我也能很容易做到的。”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把经义科目(科举科目一种,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试题错杂在一起对他进行测试,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非常多,但他一会就做完了。兄长非常吃惊,拿着试卷热泪盈眶,把这事告诉了户部郎万泰说:“我差点耽误了我弟弟” 户部郎万泰也很惊愕,说:“差点耽误了我儿。”从这天开始,为万斯同置办了新衣新鞋。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送到梨洲先生那里请教学业,而他又在师门讲席中坐在上座。先生读书一目十行,如同大海决堤。然而他能坚守先辈的训诫,认为无益的书不必读,无益的文章不必作。所以先生虽然无书不读,但是他能懂得把握大局要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把先生推荐上去,但他极力推辞才得作罢。第二年,官府设立史馆编修《明史》,昆山大学士徐元文延请先生前往修史,当时史局征召学士都给七品俸禄,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们想援引惯例给他申请七品俸禄,先生却请求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参加史局工作,不任官职,不受俸禄,总裁答应了他。各纂修官稿子写好后,都送到先生那里再审,先生审阅完毕,对工作人员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增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参校订正。他们按照先生说的去查找,没有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全都由先生亲自审定的,虽然后来的《明史》不都是使用先生之原先审定的稿件,但是先生的稿本精粹扼要,足以自成一书。先生初到京师时,众人对他的看法是他的专长在史学,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守孝期间,先生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先生的经学造诣也很精深,徐侍郎于是就请先生编修了五礼之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俊云集,各有所长,而先生最闲雅淡泊,然而上从王公贵族下到各读书人,无不称他为万先生,而先生与人来往,自己签名只用“布衣万斯同”,从未用过其他称号。

        先生性情谦和,举止高雅,然而他内心刚正耿直。前朝督师的姻亲现在身居要职,向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微宽容些,先生一件一件地列举他的罪行说给他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长子生活非常困顿,先生多方为他谋一差事,最终没有成功,但先生未曾厌倦过。先生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身陷勋卫家,先生把他们赎了出来,让他们回家了。先生没有炫耀的神气,也不作公开声明,尤其喜欢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所失,于讲会(教学形式,学术论辩的集会)中再三恳切地表达心意,原来他是在亲身践行君子之道啊。他死后学生们给予他谥号“贞文”。

6. 陆澄字彦深文言文翻译

        陆澄

        (宋代陆澄)

        陆澄 公元四二五年至四九四年字彦渊,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卒于齐郁林王隆昌元年,年七十岁。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起家太学博士。守泰始初,为尚书殿中郎。后转给事中,秘书监。

        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宋泰始初,为尚书殿中郎,议皇后讳班下应依旧称姓。左丞徐爰案司马孚议皇后,《春秋》逆王后于齐,并不言姓。澄以意立议,坐免官,白衣领职。郎官旧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凡至千数。后兼左丞。泰始六年,诏皇太子朝服衮冕九章,澄与仪曹郎丘仲起议:“服冕以朝,实著经文,秦除六冕,汉明还备。魏、晋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礼绝群后,宜遵圣王盛典,革近代之制。”累迁御史中丞。王俭自称博闻多识,然不如澄之博学。澄欲撰宋书,不成。王俭称之为“书厨”。永明初,为度支尚书,领国子祭酒。隆昌初,转光禄大夫。卒,谥靖。澄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撰地理书及杂传,死后乃出。陆澄,字彦深,吴郡吴人也。祖劭,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

        (翻译大意)陆澄公元四二五年至四九四年,字彦渊,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在宋文帝元嘉二年,最后(去世)在齐郁林王隆昌元年,年七十岁。年少好学知识,什么都知晓。在坐下吃饭睡觉,手不释卷。初出仕任太学博士。在泰始初年,为尚书殿中郎。后来改任给事中,秘书监。建议皇后名班下应依照旧称姓。左丞徐爰考查司马孚议论皇后,《春秋》记载在齐国迎接王后,并不是说姓。他把想法提出建议,获罪免除官职,白衣领职。郎官以前坐班,有名无实,元澄在任积前后惩罚,凡是到数千。后来兼任左丞。泰始六年,诏令皇太子穿衮冕九章,元澄和仪曹郎丘仲起提议:“服冕以朝,其实写经文,秦朝废除了六种冕服,汉明帝还准备。魏、晋以来,不想让臣下穿戴衮冕服,所以当你的加侍官。现在皇太子礼仪不群后,应当遵循圣王盛典,近代的制度改革。屡经升迁为御史中丞。。王俭自称见多识广,然而不到澄的博学。高澄想撰写《宋书,不成。王俭称之为“书厨”。永明初年,任度支尚书,领国子祭酒。隆昌初年,改任光禄大夫。死亡,谧号为靖。元澄家多典籍,人们极少见到。撰写地理书及杂传,死后才出来。陆澄,字彦深,吴郡吴县人啊。祖父肋,临海太守。父亲缓,州从事。

        摘自《百度百科》‘陆澄’词条。

7. 王义方的文言文翻泽

        《王义方传》的文言文译文: 王义方,是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县)的人,自幼丧父,家庭非常贫困,侍奉母亲非常恭谨。

        他饱读诗书,性格正直特别。因参加明经考试,前往京城,在路上遇到一个因徒步赶路而疲惫的人,对王义方说:“我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严重,想要前往探视,因徒步赶路十分疲惫不能前往。”

        王义方同情他,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振动当时。不肯走访请托权贵,魏征认为他与一般人不同,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

        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却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别人问王义方这样做的原因,王义方说:“我先不这样做是不依附权贵,现在这样做是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

        王义方一直和刑部尚书张亮友好,张亮犯罪,王义方受牵连被贬到吉安县做县丞。吉安处在蛮夷之间,百姓强硬固执不驯服。

        王义方招集地方首领,逐渐地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为他们开设讲授经书,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他们都十分高兴。不久,王义方调任洹水县(今河北魏县)县丞,当时张亮的侄子叫张皎从崖州回来,投靠王义方。

        张皎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因为张皎妻子年轻,王义方让家奴背着灵柩,自己从马上下来,让张皎的妻子骑着,自己步行跟着。

        在原武安葬完张皎,把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在张亮的坟前祭告才离去。 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

        当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个妇女淳于氏姿色过人,因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义府很高兴,委托大理寺寺丞毕正义违法把她弄出监狱。高宗皇帝下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新审理淳于氏这个案子,毕正义自缢身亡。

        王义方认为李义府奸邪害政,将要弹劾上奏,拿这件事问自己的母亲。母亲说:“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杀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这是我的心愿,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

8. 博学这篇古文全篇怎么翻译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都明白,一说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唐宋诗人简介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金钱。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地方死去。这就是一般所谓道家修炼之士的“白昼飞升”。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砚台必须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这种好砚台对书法艺术十分重要。一个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视为至宝。好砚台是文人书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关系。父亲给孩子一个砚台,他必须保存直到长大成人,他还要在砚台上刻上特别的词句,祝将来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正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膊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儿,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这位大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虽然苏东坡记载了不少他成年时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的传记作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病的结构形态。苏东坡倒丝毫没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此种抄写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苏东坡时,书籍的印刷早已约有百年之久。胶泥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商人毕升所发明。方法是把一种特别的胶泥做成单个的字,字刻好之后,胶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摆在涂有一层树胶的金属盘子上,字板按行排好之后,将胶加热,用一片平正的金属板压在那些排好的字板上,使各字面完全平正。印书完毕之后,再将树胶加热,各字板便从金属盘上很容易脱落下来,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要下过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词相当的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因为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而归,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风清于老风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术思想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若因此对儿子高中还不能坚信不疑,那他才是天下一大痴呆呢。说这话并非对做父亲的有何不敬,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我们并非不知。

       对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藉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词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以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词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朴质自然的句子。最忌讳指物直称其名,最怕句子朴质无华。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演戏开场日,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姬一样。

       这个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各种图书插列满架。祖父现在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因为次子已官居造务监裁,为父者也曾蒙思封赠为“大理评事”。此等官爵完全是荣誉性的,主要好处是使别的官员便于称呼。有时似乎是,求得这么一个官衔刻在墓志铭上,这一生才不白过——等于说一个人若不生而为士绅,至少盼望死得像个士绅。若不幸赶巧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获得此一荣耀,死后还有一种方便办法,可以获得身后赠予的头衔。其实在宋朝,甚至朝廷正式官员,其职衔与真正职务也无多大关系。读者看苏家的墓志铭,很容易误以为苏东坡的祖父曾任大理评事,甚至做过太傅,而且误以为他父亲也做过太子太傅——其实这些荣耀头衔都是苏辙做门下侍郎时朝廷颁赠的。苏东坡这时有个叔父做官,两个姑母也是嫁给做官的。因此他祖父和外祖父都拥有官衔,一个是荣誉的,另一个是实际的,刚才已经说过。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绝不寻常的。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走笔至此,正好说明一下三苏的名宇。根据古俗,一个中国读书人有几个名字。除去姓外,一个正式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文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与文字上称呼之用。普通对一个人礼貌相称时,是称字而不提姓,后而缀以“先生”一词。此外,有些学者文人还另起雅号,作为书斋的名称,也常在印章上用,此等雅号一旦出名之后,人也往往以此名相称。还有人出了文集诗集,而别人也有以此书名称呼他的。另外有人身登要职,全国知名,人也以他故乡之名相称的。如曾湘乡,袁项城便是。

       老苏名询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莹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自“东坡居士”而来,“东坡居士”是他谪居黄州时自己起的,以后,以至今日,他就以东坡为世人所知了。中国的史书上每以“东坡”称他而不冠以姓,或称东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时以溢法名之,而为《苏文忠公全集》,宋孝宗在东坡去世后六十年,赠以“文忠公”溢法。文评家往往以他故乡名称而称他为“苏眉州”。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颖滨遗老”。因而有人称他为“苏颖滨”。有时又因其文集为《奕城文集》而称之为“苏奕城”。奕城距北平以南之正定甚近,苏姓远祖二百年前,是自奕城迁至眉州的。

       一个文人有那么多名字,对研究中国历史者颇以为难,苏东坡在世时,当时至少有八人同叫“梦得”,意思是在母亲怀孕前,都曾梦到在梦中得了儿子。

       东坡在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他家和他母亲的娘家关系紧张起来,也使他父亲的性格因而略见一斑。事情是,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姐姐许配给东坡外婆家东坡的一个表兄,在中国家庭里这是常有的。而今去古已远,我们无法知道详情,但是新娘在程家并不快乐。也许她受程家人折磨,总之,不久去世。经过的情况激起苏洵的恼怒。似乎这个新儿媳的公公是个大坏蛋。苏洵写了一首诗,暗含毒狠的字眼儿,为女儿之死而自责。然后,他露了一手非常之举。他编了一个家谱,刻在石头上,上面立了一个亭子。为庆祝此一盛事,他把苏姓全族请到,他要在全族面前,当众谴责他妻子家。在全族人已经奠酒祭告祖先之后,苏询向族人说,村中“某人”——暗指他妻子的兄长——代表一个豪门,他已经弄得全村道德沦丧;他已然把幼侄赶走,独霸了家产;他宠妾压妻,纵情*乐;父子共同宴饮喧哗,家中妇女丑名远播;一家是势力小人,欺下媚上,嫌贫爱富;家中车辆光亮照眼,贫穷的邻人为之侧目而视,他家金钱与官场的势力可以左右官府;最后是,“是三十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东坡的父亲自然把妻子的娘家得罪到底了,不过他已经准备与这门亲戚根本断绝关系,所以他又告诉两个儿子永远不要和那个表兄来往。这件事发生之后四十多年内,东坡兄弟二人一直没有和那个表兄程之才有往还。不过老泉逝世之后,苏氏兄弟和外婆家别的表兄弟,倒保持了很好的亲戚关系。苏洵的对豪门挑战与当众对豪门的谴责,略微显示出他激烈的性格,他的疾恶如仇,他儿子东坡在晚年时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

       东坡的母亲当然为这件事很不快,也为自己的小女儿很伤心。在这一场亲戚冲突之中,她究竟是站在娘家那一方,还是站在自己的亡女这一方,这就很难猜测了。前面已经提过,这位母亲是个受过良好教养的,她父亲在朝为官,而且官位不低。据我们所知,她曾经反抗家中那份金钱势力的恶习气,至少反对她哥哥的邪恶败德的行为。她可以说是受了伤心断肠的打击,身体迅速坏下去。

       在中国流行一个很美妙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虽不甚美但颇有才华的妹妹。她颇有诗才,嫁了一位词家,也是苏东坡的门下学士,秦观。故事中说,她在新婚之夜,拒绝新郎进入洞房,非要等新郎作好了她出的一副对子才给他开门。那个上联很难对,秦观搜索枯肠,终难如意,正在庭院里十分焦急的走来走去,苏东坡却助了他一臂之力,他才对上了下联。另有故事说这一对情侣曾作奇妙的回文诗,既可顺着读,又可以倒着读,更可以成为一个圆圈读。在此等故事里,据说苏东坡曾经向他妹妹说:“妹若生为男儿,名气当胜乃兄。”这虽然是无稽之谈,却都愿相信。但不幸的是,我们找不到历史根据。在苏东坡和弟弟子由数百封信和其它资料之中,虽然多次提到秦观,但是我始终没法找到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的踪迹。苏东坡当代数十种笔记著作之中,都不曾提到苏东坡还有个妹妹。再者,秦观在二十九岁并且已经娶妻之后,才初次遇见苏东坡。苏东坡的妹妹,即便真有此一位才女,在秦观初次遇见苏东坡时,她已然是四十左右的年纪了。这个故事后来越传越广越逼真,成了茶余酒后最好的趣谈。此等民间故事之受一般人欢迎,正是以表示苏东坡的人品多么投好中国人的瘾好。

       不过,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毕生对念念不忘。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他们特殊的关系,因为没人肯提。不过,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作品主要有: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在 Google 百度 一搜 中搜索:苏轼 [返回首页]

       wensou

       回答者:over1943 - 试用期 一级 11-16 14:20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谁知道关于白居易和苏轼的资料啊?告诉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诗圣)

       读书尝闭户, 客至不举头。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作诗题其壁》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苏轼(诗神)

       观书散遗帙, 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 掩卷忽而笑。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李白(诗仙)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诗鬼)

       东坡居士是苏轼

       唐代诗人档案介绍

       ——————————————————————————————————————————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一说河北人或江苏人。屡试不第,直到武宗会昌四年才中进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书记,因直言得罪,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官太常博士。诗风与贾岛相近,严羽认为其律诗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因避黄巢之乱,曾在九华山隐居。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彻、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诗清逸可诵,多飘泊之感。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进士。官宏文馆学士、尚书郎,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持论鲠切,以谋略高自标显。终秘书监。诗多草率而成,未免失之浅露。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诗以七律见长。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语言也较朴实。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诗以宫词为最有名,深得同时代诗人杜牧的推重。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宣宗大中八年进士,历官秘书郎 、南陵尉、武功令、侍御史,终建州刺史。诗以写山水、别情为主要题材。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曾官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多写抑郁怨愤之思,不事雕琢,而清新可喜。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时进士,曾任洪州户曹参军,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进士。曾官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内容则多写人具日常生活。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武宗会昌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曾镇压过黄巢起义军。

       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入长安,随昭宗奔凤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补贬斥,南依闽王王审知而卒。其诗多写,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举进士不第,寄情山水,自称三教布衣。宣宗大中年间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后不知所终。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无名氏,无名。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人谓之苏李。弱冠擢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引管书记,延载中,历凤阁舍人、检校侍郎。证圣元年,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圣历初,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前后居相位数载,多识台阁故事。神龙时,坐张易之党贬眉州刺史,还为益州长史卒。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咏虹》、《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等,其中《正月十五夜》写元宵夜景,火树银花加之秾李游伎,更有明月行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不愧佳作。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有集十五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六十五)。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昔日红颜美少年,今成半死白头翁,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其用词与意境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辞气不弱于后者,年代上则早之几百年,由此足见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学造诣之高。所谓曲高和寡,尺泽之鲵难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为人重亦难怪也。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九十七)。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国色,能为诗,蜀王建纳之。姊为贤妃,娣为淑妃。王衍即位,册贤妃为顺圣太后,淑妃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祷青城山,凡游历之处,各赋诗刻于石。其诗不仅能点出所游历胜景的妙处,还跳出所咏实物的囿限,浮思联翩,虚实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诚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诗中《题金华宫》、《玄都观》(一)、《三学山夜看圣灯》(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学山夜看圣灯》(一)为最善。“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将观圣灯之景有声有色地呈现于人前,写得十分高妙离俗。有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九)。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很有名的佳句。

名人名言!!!

       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洵之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后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府》的宣言和对《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丰子恺生平做过什么事

       21.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2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3.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24.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疾,饿伤寒。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堑,长一智。

       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

       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尔是车轧出来的。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药方。

       冬天既然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痘要结,麻要泄。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

       众人骂,读书众人夸。

       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行不义必自毖。

       恶人心,海底针。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儿大分家,树大分杈。

       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狗急跳墙,人急悬梁。

       狗记路,猫记家。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鼓不打不响,钟不敲不鸣。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官不贪财,狗不。

       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锅不打不漏,话不说不透。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好吃甜的,找卖糖的;好吃酸的,找卖醋的。

       好处着手,坏处着想。

       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好汗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好汉死在战场,懒汉死在炕上。

       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好客的朋友多,好说的废话多。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河长多滩,路长多弯。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吃人易躲,人吃人难防。

       虎到中堂,家败人亡。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

       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会打会算,钱粮不断。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过不会过,少养张口货。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说的说一句,不会说的说十句。

       会笑的人笑到最后。

       会写的坐着,会唱的站着。

       火大无湿柴,功到事不难。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火烧一大片,水流一条线。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货买三家不吃亏,路走三遭不陌生。

       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日远近闻。

       积少成多,积恶成祸。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家常饭好吃,常调官难做。

       家合万事兴。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脚长沾露水,嘴长惹是非。

       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解铃还须系铃人。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光的。

       井掏三遍吃甜水,人走三省见识广。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静时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酒杯虽小淹死人。

       救人救到底,摆渡到岸边。

       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开头饭好吃,开头话难说。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炕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赌。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懒汉下地事多,懒驴上套屎多。

       懒人急在嘴上,勤人急在腿上。

       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浪子回头金不换。

       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邻舍好,无价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湿早脱鞋,遇事早安排。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

       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买瓜看皮,扎针看孔。

       买鸡看爪,买鸭看嘴。

       买锣要打,买伞要撑。

       买卖不成仁义在。

       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

       买时得买,卖时得卖。

       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

       卖主怪脚,买主怪鞋。

       满招损,谦受益。

       慢病在养,急病在治。

       猫跟饭碗,狗跟主人。

       猫怕过冬,狗怕过夏。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摆阔。

       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蜜多不甜,油多不香。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明人不做暗事,不说话。

       磨刀不误砍柴功。

       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

       莫馋人富,莫嫌人穷。

       莫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莫看强盗吃肉,要看强盗受罚。

       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谋官如鼠,得官如虎。

       母大儿肥,种好苗壮。

       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年纪不饶人,节令不饶天。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

       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鸟无翅不飞,鱼无水不游。

       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叫顿顿稀,不叫一顿饥。

       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种上丢,莫望不种收。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宁苦干,不苦熬。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宁走封江一指,不走开江一尺。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牛能拉犁,狗能看家。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千补万补,不如饭补。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贼先擒王。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玩物丧志。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未饱先止,已饥方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马得骑。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屋里不烧火,屋外不冒烟。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无巧不成书。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无梭难织布,无针难绣花。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先睡心,后睡眼。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夜夜防贼,年年防歉。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艺高人胆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

       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有钱难买老来瘦。

       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

       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

       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

       欲速则不达。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圆木平不稳,方木头不滚。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越吃越馋,越困越懒。

       越坐人越懒,越吃口越馋。

       钥匙不能劈柴,斧子不能开锁。

       云彩经不起风吹,朝露经不起日晒。

       在朝都是官,在席都是客。

       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有病不避大夫。

       在家不理人,出外没人理。

       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

       早起动动腰,一天少疲老。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真金不怕火烧。

       针不离线,线不离针。

       针没有线长,酱没有盐咸。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只愁母老,不愁孩小。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肯劳动,一世不会穷。

       只要苦干,事成一半。

       由着肚子,穿不上裤子。

       只有扯皮的人,没有扯皮的事。

       只有人脏水,没有水脏人。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中不管,打破金碗。

       智养千口,力养一人。

       治病要早,除祸要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早不荒,起早不忙。

       重复是学习之母。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贮水防旱,积谷防荒。

       抓鱼要下水,伐木要如林

       庄稼不让时,船家不让风。

       庄稼怕旱,干活怕站。

       庄稼怕天旱,做事怕蛮干。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捉奸捉双,捉贼捉脏。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自己的东西是宝,别人的东西是草。

       自满是进步的退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限滩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丰子恺生平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学《千家诗》,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音乐的发端。1914年春,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二年级起从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从夏丏尊习国文。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母亲临行前给他预备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著名的师范学校、当时江南的中心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他不仅教音乐、绘画,还教做人。在李叔同那里,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画法,为之深深着迷,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学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个顶认真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养,认为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为怀,丰子恺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中年以后,丰子恺也皈依佛教,没有正式出家,但取法名婴行,并从此茹素。虽然丰子恺成名后表示,如果没有遇上李叔同,便不会走上绘画的道路,但李对他的影响却不是被动的,它与丰子恺的气质、禀赋都有很大的关系。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筹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

       师范毕业后,丰子恺与同学刘质平、吴梦非在上海小西门黄家阀路的一座旧房子里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在学校尚未挂牌前,丰子恺与吴梦非、刘质平、刘海粟、姜丹书等组织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社团之——中华美育会,并创《美育》杂志。会员多为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他们普及图画、音乐知识,培训中小学图画、音乐教员。 在投身艺术教育的同时,丰子恺自觉地探索着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在上海专科师范的筹备阶段,丰子恺应邀在上海东亚体校任教,在校刊上,他发表了《图画教授法》和《素描》,前者是教育心得,后者是日本学者米田桂一郎的《素描》节译,这是目前所知丰子恺最早关于美术教学的著译。在《美育》杂志上,丰发表了《画家之生命》、《艺术教育的原理》等文,视画家的道德修养为生命。

       1921年初,赴日本学习艺术,十个月后回国。

       如果没有日本之行,丰子恺的画也许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或者根本就不会有“子恺”。在日本的一个旧书摊上,丰子恺发现了竹久梦二的《梦二画集*春》,梦二清新脱俗的简笔画一下子吸引了他。丰子恺称他的画为“无声之诗”,又最推崇其画中“诗趣的丰富”,正是这诗画相融的风格引起了他观念和情感上的极大共鸣。丰子恺自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最好的诗是“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最好的画是“平淡天真”的,总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应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梦二的画,摒弃的戏谑,专写日常的生活场景而表现出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理趣并重,既合于丰子恺的文人气质,又具醒世劝戒的作用,没有远离他所热爱的生活,正是一拍即合。

       1922年,由夏丏尊介绍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用毛笔作简笔画。

       丰子恺任教音乐、美术的春晖中学位于清静的白马湖畔,丰在湖边建了一所“小杨柳屋”,把妻儿接来同住,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舒畅的生活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被竹久梦二和陈师曾的画深深触动的丰子恺,不满一味模仿古人,希望以西洋画的技巧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丰子恺最早的一幅画是在他参加完一次校务会议后,有感于同事们神态各异地垂头拱手伏在议席上的有趣样子而作的,从此,这些过去被人忽视的生活趣致常常出现在他笔下。

       1924年,发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走上画家的道路。

       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画面是茶楼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着茶具,卷起的帘外悬着一弯新月……这样简单的画,对画家的要求却是很高的,廖廖的笔画要求画家有扎实的写生基础和概括能力;画龙点睛的题词要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题材的选择又要细致的人生体验,而这些都是丰子恺具备而且擅长的,于是,一种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产生了。

       1925年,《文学周刊》陆续发表其画,郑振铎冠以“子恺”之名。

       1924年冬至1925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朱光潜来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私立立达中学”。在上海,丰子恺结识了郑振铎,郑对丰的画早就喜爱,便邀请他为《文学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图,冠以“子恺”的名字发表,并为之出了第一本画集《子恺》,由是,“子恺”之名鹊起。 丰子恺并不以为自己是中国的创始者,而也确实在丰之前就在中国出现过,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直到丰的问世,""一词才被广泛使用,这种画种也才在中国流传开来。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开明书店是由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创办的,以青少年读者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出版了许多中小学教科书和诸如《妇女问题十讲》、《新性道德讨论集》等进步有益的书籍。丰子恺不仅是书店的发起创办者,他当时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如1927年的《子恺画集》、1928年的《西洋美术史》、1929年的《护生画集》、1930年的《西洋画派十二讲》、1931年的《缘缘堂随笔》、1934年的《绘画与文学》、《艺术趣味》、1935年的《人间相》、《西洋建筑讲话》、1939年的《阿Q正传》、1945年的《子恺全集》。 译著有1928年的《艺术概论》、1931年的《初恋》、1932年的《自杀俱乐部》、《音乐概论》。选编著作有1927年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31年的《怀娥铃演奏法》、1932年的《英文名歌百曲》、《风琴名曲选》等。这一串不厌其烦的书单,不仅有丰子恺与书店的深厚情谊,也可以看出丰在学问上的涉猎之广,绘画、音乐、建筑、文学皆有心得。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的书都是由他自己担任装帧设计的。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即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对于丰子恺的皈依佛门,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入世的。事实上,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是个居士,没有正式出家,这与他对人世的热爱难以分开,他对于现世的迷人风光、各色人物、国家前途都不能忘情,于是他才绘画、作文、办教育、开书店……而宗教信仰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影响着他的艺术观点,他一直认为艺术应该"以仁为本",要“善巧兼备”,艺术家热爱自然,同情万物,用艺术去涤荡自己和他人的心灵。这思想最直接的产物便是后来的《护生画集》。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五年间各类作品二十余种(部)“缘缘堂”于1938年毁于战火。

       知道丰子恺的人没有不知道缘缘堂的,它不仅是一座丰子恺曾经住过的屋子,也是他创作的见证者和阐释者。

       1933年,在故乡石门,高大方正、简洁明快的缘缘堂被丰子恺用他那支“大红派克钢笔写出来”了(丰语,意即用稿费建造),这建筑物朝南的铺着大方砖的堂屋里挂着马一浮和李叔同的堂额和对联;书斋里有风琴和数千卷图书;食堂的四壁上是沈寐叟的墨迹;楼上是宽敞的卧室;门外种着桃花,天井里有芭蕉、樱桃和蔷薇,后院是冬青、桂树、葡萄藤和秋千架;最重要的是还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里安宁舒适的生活,使丰子恺的创作丰收,五年间,出版《人间相》等画集三部;《缘缘堂再笔》等散文五部;《开明音乐讲义》等音乐著作三部;《绘画与文学》等艺术论著八部。缘缘堂就像这些和随笔的一个立体的注释,文气、明快、既含蓄内敛又时时关怀着世间。丰子恺对缘缘堂怀有深厚的感情,当38年得知它毁于日军炮火时,丰子恺满怀悲痛和愤懑写了《还我缘缘堂》和《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两篇文章,以示悼念。

       1937-1945年,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

       以丰子恺的性格,是最厌恶战争的,但弄人的命运却让他在战争中辗转了近十年。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战争的惨状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格外重视起的宣传作用来。他仍然画,不过是宣传抗日的"抗战",表现他沿途的见闻,画中多了人民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格调也沉郁起来。这样的画,他不但自己画,还在各地执教的时候教学生们画,画好再分头下乡张贴宣传抗日。在遵义时,他还把新、旧作品重新整理,编作《子恺全集》,194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42年起,丰子恺来到较为安定的重庆,建了“沙坪小屋”,重新过起了绘画作文的生活,并且借在长寿、丰都等地举办画展的机会,饱览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在重庆,丰子恺仍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出版了《艺术与人生》、《国画常识》、《画中有诗》、《音乐初阶》等作品。 在抗战的年月里,从丰子恺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国文人处惊不乱的泰然和从容赴难的勇气,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和面对人生的积极。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抗战结束,丰子恺由重庆回到江南,他曾回到故乡,但缘缘堂已经不在了,人、物两非,旧梦难寻,痛饮一场后,便到杭州定居下来。

       1949年建国后,定居上海,专心译著。

       建国后,丰子恺在上海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60年担任中国画院院长,并曾任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为了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服务,推广苏联文化而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这时他的以歌颂为主,而散文也平添了许多喜悦。

       1966年后,在中遭受迫害,但暗中仍写作、绘画、翻译。

       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丰子恺也没能逃过的厄运。但他身上的宽厚气质和宗教信仰仍然起着作用,在他写给朋友的词中,他仍期望着中国“天意和平,人意和平”、“时节清明、政治清明”,他仍然暗中继续着自己喜爱的工作。

       15年4月回故乡探访,9月逝世。

       15年,了却了回故乡探望宿愿的丰子恺在上海逝世。

       18年,平反。终于还是来了,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1985年,重建的“缘缘堂”落成。重建的缘缘堂在丰子恺的故乡树立起来了,同时树立起来的还有人们对他的无限敬意和怀念。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21980377.html?fr=qrl3

       好了,关于“苏州作文家教”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苏州作文家教”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