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精选范文 精选范文

趵突泉教学设计一等奖_趵突泉教学设计

tamoadmin 2024-08-27 人已围观

简介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2.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心得体会三篇3.七上《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4.在小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新版课标5.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新案例6.追随余映潮老师的脚步7.四年级上册《9泉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三篇  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而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下面是我收集的骨干教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2.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心得体会三篇

3.七上《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4.在小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新版课标

5.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新案例

6.追随余映潮老师的脚步

7.四年级上册《9泉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趵突泉教学设计一等奖_趵突泉教学设计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三篇

 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而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下面是我收集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欢迎阅读。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1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我校在10月25日举办了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为更好的开展今后教研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岳老师、杜老师、王老师、付老师四位骨干教师分别在这次活动中做了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语文《落花生》和语文《长城》示范课,四位教师精彩而富有的讲课,博得了所有听课教师的好评。

 岳老师的数学课能从质疑入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杜老师的数学课亮点是在教师适时启发引导下尽可能的让学生求异思维,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王老师的语文课能向学生更好的渗透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外,还能在每个环节交给学生的写作方法,注重习作能力的培养;付老师的语文课饱含,能很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查能语文能力。

 总之,这四节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指导了我校数学和语文教师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引领了全体教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本次活动全体班主任教师全员参加,听课热情高涨,都能认真详细地记录。会后,学校组织班主任以年组为单位,业务领导带领包保年组进行示范课研讨交流,大家讨论积极踊跃,既看到了优点,又指出了不足,每个人都决心扬长避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数学课在使用电化教学时,教师出示的字体太小,不利于学生用眼卫生。建议字体再大些,满足最后一排学生都能看得清楚,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要求教师平时在语文课上要多加注重语文朗读课的指导,适时示范引导,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3、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今后多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2

 为期一周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按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领作用,较好的提高了任科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且在教研活动中展示了结合实际的新教法,给我校教学质量提高工作起到了模范作用。

 通过本次活动在教师队伍中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交流各个年级教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教学先进经验,较好的调动了任课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奠定了有效的基础。

  一、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几位授课教师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下了很大的功夫。私下了解,大多数人用了两天以上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这也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2、新课程理念在授课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这几位教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着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分层次教学、任务型教学、情景探究等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知识传授来说或迁移或自然生成,绝不是灌输。使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难点的把握很有效果。

 3、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几位教师的课件设计和制作很有功底,对本节的知识传授起到了有效的和补充作用。骨干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让老师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的。

  二、听课教师在听评课中得到了收获和启迪

 1、教师们听课的积极性很高,当堂无课教师积极参与。大家认真听、仔细记,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差距。

 2、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研讨会上,骨干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课教师点评骨干教师的教学,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不足和缺点

 1、教师的参与面略窄,有的课只有少数人去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部分教师的研讨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3

  一、总体情况: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浓厚教学教研氛围,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我校于4月6日到4月17日开展了首届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胡老师、武老师、石老师、高老师、于老师、郭老师、刘老师、盖老师、唐老师、甄老师、王老师11位骨干教师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全校教师参与了所在学科的听课和评课活动。

  二、突出亮点:

 本次活动参与度高,效果好,氛围浓厚。所有授课骨干教师都能课前精心准备,课上认真组织教学,很多课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坚守课堂有效性”等种种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过硬,效率高,理念新,总体可谓精彩纷呈。试举如下:

 有的课以教师为主导驾驭课堂、启发点拨、挥洒自如。例如:郭老师的课侧重于语言分析,与学生探讨语言的准确性。她引领、启发学生阅读文本、质疑文本,由扶到放,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学习三峡早晨的景色特点,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及其特点,细腻分析,做到了不动笔不读书,课堂上收放自如,极具大家风范;于老师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教师出示的学习问题统领全篇课文的分析,提纲挈领,起到了向高年段语文学习过度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盖老师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设疑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抽丝破茧,逐步理解了无论是爸爸的糟糕透了还是妈妈的精彩极了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意,娓娓道来,学生在活跃的思考中完成一次学习和探索的历程。

 有的课注重师生互动的巧妙预设与随机生成相结合。如胡老师的课能体现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在一组组的表演中将学生带进那可爱的童话中去,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对胡老师班级学生那灵动的表现记忆犹新。从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身上我们听到了虽然还显稚气的声音中分明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看到了讲台前略带笨拙的动作中分明带着自己超脱于文本的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笃定胡老师平时的课堂也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有的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精心设计。如石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一句“谁见过泉水?”便将学生的话匣子打开,更将我们带入了对济南泉城的无限向往之中,课堂中石老师更是展示了大量的趵突泉的优美,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将学生及听课老师带入了如诗如画的美景。除此之外石老师抓住了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分析,以读代讲,读思结合,结合本课的教学渗透培养了学生读书的方法,这可谓是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武老师更是创设情景的高手,课程伊始一则小小的谜语在所有孩子的头脑中中下了一颗思考的火种,与小乌鸦打招呼更营造了一个温馨、平和的学习氛围。这节识字课创造性的将课文的初步理解、识字及写字指导进行结合,识字写字中,每个生字的教学都各有侧重,识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用了形近字区别识字发,如渴和喝的识记就是在区别两个字不同的基础上,又以一句顺口溜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

 有的课大胆创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我展示。如刘老师的《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展示了师生的风,刘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上讲台讲课,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且对问题的设计精心巧妙,暗藏,层层铺垫,条分缕析,从而起到引导学生最终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掌握知识与能力。

 有的课精彩流露于对课堂细节的精雕细琢。如高老师执教的《小珊迪》文本由浅入深进行分析,课堂生动自如,环节清晰流畅,围绕着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展开,依托具体语句,深入分析,课堂节奏把握十分精准。高老师课堂上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层次,而且没有说教式的评价而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说在指导朗读描写小珊迪外貌描写的语句中,开始学生虽然能从语句中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但并没有读出这样的情感,高老师评价是:“我怎么没听出小珊迪的可怜呢?”学生再读时虽略有进步,但仍不够味儿,此时高老师在课件中将能体现可怜的词语颜色变红,是孩子的朗读有了抓手,此时再读,让听者真的仿佛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瘦弱不堪的可怜孩子。

 有的课则胜在整体一气呵成、气韵浑成。如王老师的'体育课课,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报纸,在王老师的奇妙构思下竟带领孩子们如痴如醉的学习了一节课、锻炼了一节课、玩了一节课。课堂上,那一张张报纸由大变小,最后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纸团,锻炼了学生的跑、反应、及投掷的能力,让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们呢!这真是一节让人摆上不厌的课。甄老师执教的《蝈蝈和蛐蛐》在甄老师动听的示范演唱中拉开帷幕又在孩子们生动的表演唱中徐徐落幕。在甄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感受着音乐的魅力更感受到了甄老师深厚的底蕴,无论是唱功还是课堂的调控能力,无论是对歌曲情绪的把握还是引导孩子演唱出歌曲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甄老师都游刃有余,真真体现出了骨干教师的魅力。

 有的课挑战高难度课型。如唐老师的《为人民服务》,议论文想来鲜有人问津,因为它枯燥、难于理解、脱离孩子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共鸣,但唐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我们却听出了高年语文的语文味儿。课堂上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把书读薄了——找出了议论文的灵魂:论点,继而又把书读厚了——明白了议论文的血肉:论据。在这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过程中学生收获颇丰。

 可以说,本次示范课活动是一次对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探索。

  三、听课情况:

 本次活动成功营造了全体教师“聚焦课堂”的浓郁氛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听课热潮,很多教师特别是许多青年教师积极听课、跨学科听课。并且对所在学科所在年组老师的课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启示反思:

 本次示范课活动虽已完美落幕,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是对作课骨干教师自身的检阅和提升。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艺术,所以,尽管每一位作课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已相对成熟,但这样的示范课,仍然是一次磨砺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平台,通过示范课将自身的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其二,是对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较好的示范和引领。应该说本次示范课或总体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示范、研究作用,常常使听课教师觉得受益匪浅。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拓展了思路,提供了经验,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不少老师都感慨,这样的活动应该经常开展,甚至应该随时开展。

 其三,成功营造了全体教师“聚焦课堂”的浓郁氛围。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本次示范课并非每节课都是完美无缺,不可否认,很多课的整体构架思路还可以更精妙更自然,课堂细节还可以进一步精雕细琢,课堂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有效教学仍然是我们必须不断追求、不断挑战的境界。希望每位作课的骨干教师、听课教师以至于全体教师都能认真总结,潜心反思,深度交流,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艺术。

 各位老师,本次示范课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我们相信,本次活动已经取得了预期的影响,我们更相信,本次活动一定会在我校对课堂教学的持续探索实践中和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绩效的不断提升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最后,感谢每一位作课的教师,也感谢全体老师的支持与参与!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让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感受一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发现并感悟济南冬天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注音释义:

  注音

 镶(xiāng)

 响晴(xiǎng qíng)

 温晴(wēn qíng)

 安适(ān shì)

 肌肤(jī fū)

 秀气(xiù qi)

 绿萍(lù píng)

 水藻(shuǐ zǎo)

 贮蓄(zhù xù)

 澄清(chéng qīng)

 空灵(kòng líng)

 水墨画(shuǐ mò huà)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

  释义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舒适.

 肌肤:皮肤.

 秀气:文雅;斯文.

 绿萍:一种植物.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

 贮蓄:积;存.

 澄清:水清澈明净.

 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

 水墨画:用墨汁画的画.

 蓝汪汪:形容很蓝.

 3、学生朗读

 让同学们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挑选几位同学给大家做个示范,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

 五、疏通文意,赏析全文

 1、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2、板书:

 济南的冬天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2)景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作业布置: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复习生字词的作业,大家有没有好好复习啊?好了,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黑板上听写。)

 复习旧课生字词,让学生加强对字词的学习。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质疑探究:

 (1)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明确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文中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

 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5)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讨论归纳: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明确

 ①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 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然后大家一起来寻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美的句子,并画出来:

 修辞运用之美

 俯瞰仰视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景物映衬之美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

 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

 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

 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动静结合之美:

 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4、景物映衬之美:

 (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相映衬,很美。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教师解读: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题。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家乡的美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心得体会三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教学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活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优美的ppt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随后,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课流程顺畅,基本做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在读、说、写、感中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融入文本,体会作者的遗憾、痛心和呼吁。课后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于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

 同时通过教学本文以及平时的教学,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额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由于班额较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导,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探究热情。

 第二,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探究性学习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压力小,所以老师也能放开手脚,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级,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繁重的作业以及考试,课前预习不到位,尽管老师一再增加课内探究时间,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所以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和未来的,让学生针对每一幅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4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样才能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受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文中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个体审美体验中,再转化为鲜活的情感的雨露,浇洒到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兴奋起来,震惊起来,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学知识、长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1.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走进文本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深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是我面对的是一些对罗布泊一无所知的学生,他们能够走进文本中吗?能像我一样为罗布泊的沧桑巨变震憾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搜集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

 ,用一幅幅生动、直观的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再观看罗布泊的就仿佛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从感情上得到进一步的触动。接下来学生再由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

 2.激发兴趣,让学生深情对话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伟大感到骄傲。”那便是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候,学习效率自然理想。在本节课堂教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扮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记者给罗布泊之行组织解说,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课文的朗读声情并茂,那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自己组织的解说词生动流畅、罗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应该说学生已经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了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且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3.构建桥梁,让学生主动走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两耳博闻窗外事,才能读活教科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关注时代。由罗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学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灾的重庆、沙尘飞扬的北京、停喷的趵突泉、断流的黄河……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人类应怎样做?我们应怎样做?这正是作者希望读者思考的,这是每一个同学应该关注的。

 一节课的阅读交流,我们的思想跟随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罗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们生命的心灵之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5

 1.本色入题是对此文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中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一个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这些信息学生在解题中应该都能从文章题目中捕捉出来,可能形不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信息链,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因为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就可以以一线带全篇,也把学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题之后用投影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印证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这样设置情境会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真阅读。

 2.在阅读中教师不要过多的指手画脚,而要让文本自己说话。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做“勾画圈点”标注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之外,不设置牵制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在解题之后学生会自觉的带着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读出新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阅读缺失和阅读去个性化的背景下,有时候这种素读,也就是静心本色的阅读,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3.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设立了让学生将圈点勾画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学习环节,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讨。我在教学别重视质疑环节,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读赏析之前,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小组学习和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

七上《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设一些精彩。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细节,首先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肤浅的表面“作秀”;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老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创造一种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老师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课之前,老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同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笔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学习中。当然要让学生真正的读进去,我们老师还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机制,把孩子的心灵中“灌输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课。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我们教师就是要带着学生去阅读,开始是泛读,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后才是精读,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疑问,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充分理解学生的创新,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新见,把具有创新天赋人的人扼杀于摇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从我们的课堂教育着手,老师要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祖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与此同时,老师在备课时也不要急于参照教参,缺少独立思考,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会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讲课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好了模范带头作用。

 小学的语言教学至关重要,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汉语发音一定要标准,为孩子营造一个发音标准的良好环境,小学是学生学好汉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动画片以及少儿节目,让他们学习电视节目中标准的汉语发音。另外,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诗歌诵读比赛,让孩子在活动中爱上语文。老师的板书也要用楷书且要整洁,为学生练好字做个带头人。老师也要将学生的表现给个评价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评价,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

 最后,我们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和他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也是长辈和后辈,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是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是平等的关系。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

篇二

 一、帮助学生进行日常的词汇积累,养成组织语言和记日记的习惯

 充足的词汇量可以给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就好比盖房子,词汇就是一块块的砖头。而这些词汇只能靠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积累,是一个慢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了词汇的积累。

 熟读并背诵部分课文是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再加上每天写上一两句话可以消除孩子们心中的抗拒心理,天长日久,词汇量就慢慢上来了,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也有了。

 到了高年级,可以另外增加课外的词汇积累,如定期背诵抄写成语、古诗词,还可以每天组织学生在课前到讲台前分享自己最近摘抄的好词佳句,鼓励他们将分享内容提前做成PPT幻灯片来展示,这种方式可以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另外,成语接龙的游戏也非常适合高年级来做。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成语接龙可以使他们在愉快竞争的氛围中比较快速地增加词汇的积累。记日记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练笔,而且也是一种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每天选上一两件写下来,对自身的情绪是一种梳理,对成长是一种沉淀。

 二、应用模仿教学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很多学生因为受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更偏向于等字少的书籍。看到满篇文字,很多小学生不由地会心生胆怯,更别提要他们去写作了。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感,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就如说话一样,可以多多用模仿的方法。

 早期可以让学生们模仿造句,如很多词是有多个含义的,可以分别造不同的句子,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小小的成就感中慢慢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拉近自身与语文的情感距离。再下一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模仿写一些排比句或者小段落,不知不觉使得他们组织语言和写作的能力获得提高。

 给课文写一段“后续”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主观理解,做的“后续”往往会让教师为之惊叹,因此,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们的赞美,给他们肯定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奖赏。

 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小学写作教学往往会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如何将其记录下来呢?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故事的内容。教师可以首先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给他们一些启发,如以“记我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先给学生讲讲我们的那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学生们引领到我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当中去,再让学生们去回想并感受他们自己的第一次,继而把它写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们的榜样。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爱和热情也难以对写作产生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们吧,这是一条捷径。

 四、多鼓励,多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不管是造句还是仿写段落,甚至是日记和小作文,及时给学生们恰当的反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如学生定期交上来的日记,我们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好像在面对面听他(她)在讲,发自内心的沟通会激发我们心底的爱,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我们要用心看他们的故事,用心给他们反馈。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需要更多的鼓励,因此,我们要把看到的优点和感受写下来让他(她)看到,把不足之处也委婉地指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写作焕发出更大的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积累词汇、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我们要用更多的陪伴与付出帮助学生们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篇三

 一、写作源自生活,需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

 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多年的教学,我也深刻体会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文章。

 2、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作文?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

 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从写作的目的上来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生活中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就不必从心理上去害怕它。这对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达方式都是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而来”。“必须整个生活产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才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的希望。”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深领悟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深刻内涵。

 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种情感、一点感悟都可写进文章中来,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了孩子多少广阔的生活的空间?整天呆在“象牙塔”里、埋首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产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实乃难事。

 叶老说,写作之前,要让孩子“知人知事”,这“人”这“事”,必须使孩子们去亲眼目睹、去亲自体察才行。叶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观察事物,丰富见闻,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具有这样的本领。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节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更别忘了让孩子们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大”的人际关系。

 二、写作基于阅读,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统一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不明白这一点,会让我们局限于作文训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事,写作水平是不会提高的。

 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阅读”这一关没过好。叶老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但是如何教我们学生阅读,我认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学生自己感悟。一篇读物的意义,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文章所包含的种种意义,也就是说读物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读物的意义应该有读者和作者共同来创造。

 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这样所获得的文章意义才是积极的意义。有人歌咏向日葵的“目标专一”,有人却鄙视它的“毫无主见”;有人钦佩春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却讥笑它的“作茧自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证明了“读书解义”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所给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

 学生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教师把作者、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己体味,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至于能体会多少、体会多深,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不可能。

 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与中学生、大学生读之所得体会一样吗?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允许见仁见智,允许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

 例如,对于《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这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学生读出了大自然的“伟大”,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恒”,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顽强生命力,对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切己的体察,这是一种体现主体意识的自我阅读。

 二是教学生在读中传情。在学生“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

 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

 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这才达到了“读中悟情”的第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

 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

 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三是教学生在读中领会知识。课堂上读起来了,课文就活起来了:鲜活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丰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直观而自如地接触了,那么,在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那些关于语言、语法的一些知识的获得、一些常见的语言运用的规律的掌握将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包含着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的习惯,也包含篇章结构的知识、写作的知识,这种知识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自读自得,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三、写作贵在真实,需给学生自由为文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呢?叶老说:“那是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样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由此看来,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是一种内需,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叶老指出:“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叶老曾这样论述作文的认真与不认真:“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如何使学生达到叶老所认可的“认真作文”的状态呢?我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于是每个人笔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态。因此,老师应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每个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

 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试想,一个还刚刚七八岁的儿童,就被告知这个不可以写、那个不可以用,那会泯灭他多少情感“表达情意、记载知闻”的需要。长此以往,他还会认为“写作是生活的必须”吗?

 二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情感的自由。由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比仅仅从描摹生活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来得更为深刻,对写作的意义也了解得更为透彻。因此,教师不适宜给学生出命题作文,更不适宜给学生的作文定中心。

 学生需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与心绪,那只能出于他个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题作文不可,也应做到叶老说的“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为范围。”

 三要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每周2节定期作文课的安排,从作文意义的本意出发,也不够科学。叶老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错过需要写作的机会,便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遏。

 一回错过,两回错过,禁遏终于成功;于是,你觉得一支笔有千斤般重,搜尽肚肠你觉得没有东西写的,你不会写作了。”多么透彻的写作心理分析!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的良好的写作习惯,那样才会让学生感到真实,让学生受益无穷。

 同时我们也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写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立马就交。”

 四、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

 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澄清的”。

 于是写作(非文学创作)似应无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对于小学生作文更应该是如此。叶老多次强调,“写作,……不能空讲知识,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

 围绕着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学生循格就范,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作文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是“时时写”。“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有所得即刻写作的记录的好习惯。如当时条件不允许马上写也应养成即刻记录的好习惯。老师可建议学生身边常备一个本子,一点新鲜的事物,一点心灵的感动,随时简约的予以记录。

 二是“日日记”。叶老提议:“日记能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对写作也有好处。”许多有作为的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的时候,许多多归功于他们所养成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中的要事记下,把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记录。

 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日记,不仅培育了情思,锻炼了文笔,积累了材料,更养成了“思考、审视、坚持”等等人生必备的出色品质。

 三是“常常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在叶老语文教育理论中,“实践”的思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范畴,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就更大了。

 一学期8篇的作文练习量是无法培养出“自能作文”的学生来的。“多读书、多写作”是许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大脑同四肢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有了“时时写”、“日日记”的过程,相信“常常作”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在小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新版课标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3、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3、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5、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2、3、4、略)

 1、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5、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研读赏析

 1、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⑴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⑵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⑶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⑴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⑵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⑶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2、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一、问题

 1、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1、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3、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4、(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⑴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⑵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1、细致观察

 2、抓住特征

 3、安排顺序(角度)

 4、运用修辞

 5、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2、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2、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新案例

当前,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一些农村的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水平低,学生学习条件差,教学匮乏,家长素养低等诸多的原因。当我们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课堂低效”是制约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就我自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把握含义,便于实施。

理解“高效课堂”的真正含义是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说起“高效课堂”,有人说:“教师在一堂课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又有人说:“在有效的基础上,取恰当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还有人说:“在坚守基本道德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等等。而我的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效率最大化和课堂效益最优化。”

二、提高专业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和更加具有创造性。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素养,转变自己的观念。

1、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础。新课程中一个突出思想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这一思想要求教师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把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要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会关爱学生。

2、合作有利于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教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应与其他教师在工作、学习上进行合作,共享信息,在工作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其次是要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合作。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同家长相互沟通,虚心向社会专业人士请教。

3、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手段。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新的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有着相同的特征,即不断地借助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地反思自我对学科、学生学习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提高自我专业水平,促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教科研者。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材不管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总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理论来诠释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教科研者”。

5、加强学习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加强学习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必然选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经常学习,能获取更多有益于自己改进教育教学的知识与信息,不断地借鉴学习先进理念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专研教材,课前准备充分。

我以为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性课堂的基础上,没有有效性就不能谈高效。有效课堂的实施就应该从有效备课开始。

在工作中,很多老师觉得自己已经教了很多年了,对于教材非常熟悉,不需要备课,甚至书也不要看,就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自己早就了如指掌、熟记于心。所以根本就不去认真的备课或者不备课,在课堂上,老师是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随心所欲,反正知识没讲错就行,根本没有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想象。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高效,我们必须要认真备课。在备课时,要钻研课程标准、通读并掌握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制定出单元课时教学,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课件,避免课堂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具体;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与新课有关的已学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全文对新内容有所了解,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参加课堂学习;要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去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前准备越充分、教案设计越详细、越科学合理就越适用于自己的学生,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四、联系农村实际,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更是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求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基本保障。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引导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因为会质疑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质疑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有益训练,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几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但有少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取灌输式的课堂模式,新课程改革仍然流于形式。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学生仍然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不高,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改革新教法成果中,有选择地运用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纯朴。他们都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老师对教材、学生都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和需要出发,结合农村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一切从实际、学的本质、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纯朴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我在执教《泉城》一课时,学生知道珍珠泉的泉水是涌出来的,趵突泉的泉水是冒出来的。但学生对“涌”和“冒”不能区分。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用做试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点。拿来两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一个在瓶盖用针扎几个小孔,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另一个拧开盖,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试验刚一做完,学生纷纷举手。通过观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开口大的是涌出来,开口小的是冒出来。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五、掌握多媒体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多数教师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教学手段单一,如果每节课学生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无谓,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也难以提高。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把真实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努力学习却是转变观念,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才会逐渐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追随余映潮老师的脚步

 春夏秋冬婀娜走来,一年四季尽展风姿。大自然以缤纷的形象、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声响、芳醇的气息感召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走近大自然,物我相融,心灵回归,是人们切切追慕的意境。本单元应人们精神的需求,收集了一组文情并茂的散文、诗歌,创设了美的氛围,荟萃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醇美意境,闪烁着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艺术光芒。学习本单元,要求:⒈美读课文,激发美的情趣,培养审美能力。⒉理清思路,学习精巧构思,领会写景方法。⒊品味语言,赏析精彩语段,积累丰富词汇。⒋联想想像,感悟自然灵性,提高思维品质。

  《春》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赏读——引导学生任选角度鉴赏、品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⒈播放钢琴曲,欣赏《春之声》,引导学生想像音乐中所表现的春天的景象。⒉利用多媒体,欣赏画面及配乐朗读,形象感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⒊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自选喜爱的语段试读,点击相应画面,配乐竞读,评比。⒋教师指导散文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出示例文,并提供参考题:①《春》中的比喻特色; ②“春”的人格化; ③“春”的色彩美; ④“春”的形态美; ⑤《春》的构思布局; ⑥《春》中的写景艺术; ⑦《春》的语言特色; ⑧《春 》中的口语穿插; ⑨《春》中的句式变化; ⑩《春》中动词的妙用 ; ⑾春雨黄昏意境的营造; ⑿“春”的诗情与画意。⒌学生选题,查阅资料,写赏析文。⒍全班交流,评点,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扩读——立足课文,扩展延伸,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趣。

 主要教学步骤:

 ⒈简介作者,导入课文。⒉点击课件,赏画面,听范读。⒊揣摩情感、语气,点读、齐读课文,概括文中描写的对象、展示的画面及蕴含的情感。⒋教师引导学生读好、读懂、读透第四段,从描写对象、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方法、遣词造句、艺术效果等多角度品析。⒌学生分小组活动,从课文中自选语段阅读、品析,全班交流。⒍各小组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分类积累:①古今中外写“花”的诗词及名句;②写“雨”的诗句及文章片断;③含有“春”的诗词及文章。⒎以收集的诗词、散文、描写片断为朗读材料,组织“春之声”诗文朗诵会,并配乐器伴奏、歌舞表演。

  《济南的冬天》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比较阅读——课外延伸,比较鉴赏,领会作品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和审美素养。

 主要教学步骤:

 ⒈由咏雪的诗句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背景。⒉点击课件,欣赏配乐配画朗读,体会语气、语调及作品表达的感情。⒊学生自选最喜欢的语段,摹读,学生相互评点。⒋说出本文描写的济南冬天的景物及特点;说说想像的画面。⒌精读第三段,引导学生领会观察的角度、景物的层次、色彩的映衬、虚实的结合、修辞的运用、句式的变化等,领会写景的方法及艺术效果。⒍出示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的姊妹篇《济南的秋天》,比较阅读,小组讨论:①两文有哪些异同?②老舍先生运用了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手法写出相同对象的不同时令所显现的不同特点的?③从两文可看出老舍散文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学生从两文中选读句子,积累语言。

 方案二

 教学角度:综合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⒈网上搜索信息,“济南知多少——大家谈”(地理位置、自然、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乡土民情、旅游交通等)。⒉学生课件展播:“三大名胜请欣赏”(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配乐配画我来读”。⒊语言精华要积累,“合作背诵谁更优”:不定语段,自选句子,大组两两对抗,组员自由接力。⒋印发品评资料,自选精粹语段,“自由赏析我来写”。张贴,浏览,评比。⒌课外延伸,网上搜索——“写山写水写冬天,收集名句和名篇”。小组合作,分类查找,全班交流积累。

  《山中访友》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换位改写——变化角度,互诉心声,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

 主要教学步骤:

 ⒈以“朋友”为话题,引导学生诉说曾经有过怎样的朋友,从而导入课文。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作者到“山中”拜访的朋友及叙述方式的`人称特点。⒊点击课件

 ,欣赏画面,演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及抒情效果。⒋研读第四段,分角色读,体会景物特点及句式特点。⒌换位改写,互诉心声:①如你是白云、小溪、瀑布、山泉……中的某一景物,你将对游人朋友诉说怎样的心声?②如你是某一景物,你对周围的景物朋友又会诉说怎样的想法和感受?⒍小组讨论,片断写作,全班交流。⒎教师小结,学生自选语句,竞背积累。

 方案二

 教学角度:想像仿写——学课文,仿句式,训练表达,丰富想像。

 主要教学步骤:

 ⒈以“朋友”的诗句或歌词导入。⒉课题悬测,阅读标题,推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

 写作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⒊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与你推测的是否有别?⒋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你最欣赏哪一段,为什么?⒌想像仿写:①学生闭上眼睛,听范读第三段,想像情境,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远山远水”。再想像走近小溪、山泉、小花、悬崖等情境,仿此句式写一段话。②分角色朗读第四段,想像画面。再想像山中可能还有哪些景物朋友,每人自选其中一种仿写,小组合作,集成一段。

  《秋天》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写读——想像画面,扩写细节;摹仿诗句,即兴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⒈以“秋天”为话题说形容词、说描写句。⒉播放画面,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揣摩,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标出朗读节奏及重音,齐读。⒊整体感知:概括诗中描绘的几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概述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秋天。⒋循环朗读,自由竞背。⒌扩写画面:①全班共同扩写第一节,男生扩写第一句,女生扩写第二句。交流,评点。②小组合作扩写第二节,交流,评比。③独立扩写第三节,全班交流,评点,小结。⒍讨论归纳诗的特点,仿写诗句:选取校园某一景物,学生共同完成两句诗;自选四季中的意象,勾画一幅图,学写一节诗。

 方案二

 教学角度:联读——选取相同题材的诗文阅读,加深理解诗的特点。

 主要教学步骤:

 ⒈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课文。⒉欣赏画面,指导朗读。⒊赏析诗句:①教师示范赏析第一节诗(意象的组合、描写的角度、词语的含义、修辞的运用、表达的感情、体现的风格等)。②小组合作,一部分赏析第二节,一部分赏析第三节。⒋联读训练:①完成练习三,比较两首同题诗,说说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点?两位诗人表达的对秋天的感情有何不同?两首诗的风格有何不同?②阅读散文《秋天的小树林》,讨论——此文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写出了秋天及小树林的哪些特点?同写秋天的树林,诗歌与散文在选取意象、截取画面、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⒌教师小结,学生背诵诗句。

  《古代诗词曲五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趣味阅读——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增添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要教学步骤:

 ⒈人物谜语导入,播放人物图象,学生完整了解五位诗人。⒉点击课件,欣赏画面,学生揣度诗的内容,并朗读相对应的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⒊学生设题点将,翻译诗句,理解内容。⒋故事新编——将诗人、诗题、诗句趣味串联,添枝加叶,写成一则故事。⒌搜索五首诗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进行对词、对短语、对句子的训练;学生收集对偶句,男女生互答上下联竞赛。⒍用熟悉的校园歌曲或流行音乐给五首古诗配乐吟唱,如“同桌的你”、“小小的一片云”、“蜗牛与黄鹂”、“水调歌头”、“星语心愿”等。⒎自由竞背,小组多种形式表演背诵。

 方案二

 教学角度:学生讲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意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主要教学步骤:

 ⒈布置预习,教师指点研习资料、钻研课文、设计教读环节的要点及方法。⒉将五首诗的诗题制成签,小组合作,抽签备课,学生咨询,教师辅导。⒊教读同一首诗的各小组派代表依序登台,用不同方案引导学读。教读完毕,全班讨论,教师评点,投票评优,给予奖励。⒋学习效果反馈:各小组点将竞背诗词;教师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释、名句理解、诗的情感及风格特点等内容制成签,设置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⒌学生自由选题成文:①备课小记;②教读的感受和收益;③课堂印象记;④学习方法说长道短;⑤诗的画面扩写;⑥读诗·读人(如“曹操与《观沧海》”);⑦诗人、诗题、诗句趣味串联。⒍优秀片断展示交流。

四年级上册《9泉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杨磊:尊敬的余映潮老师,您好!我是枫玲老师的同学,来自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一的杨磊,这之前拜读过您的《致语文教师》感触很多,收益很多,对您严谨缜密的治学精神感动不已!真是老天赐福,终于能够拥有机会与您联系,并向您汇报求学的心理期待!期待着能够请您来我们学校指导,也期待能够成为您的学生!

余映潮:谢谢杨校!有机会我一定联系您。

杨磊:谢谢余老师,不知啥时间去拜访您方便!

余映潮:谢谢,不用拜访。保持联系。到六月份我才有准确信息。因为要统计我下半年的工作室活动所需的总时间。

杨磊:好的,恭候您余老师!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要加油读您的书!

我们这里距离您的大武汉,坐高铁四十分钟就到了。

杨磊:余老师您好!读着您的作品,学生心如海潮般激荡,胸中的愧疚掩饰不住的难当!

对比老师一生的成就,原来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的的确确的努力不够,而是没有明确的高远志向。原来,我没有《自己训练自己》;原来我对自己没有“指标要求”;原来我没有“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的习惯;原来我没有“文献意识”;原来……凡此种种,让我觉得自己荒废了曾经过往的生命!

现在的我竟然不知道何去何从,也无法立于天地之间去呵护自己那貌似强大的生命!我不知在我的身上,还能否找到那么一丁点像萤火虫一样发出的光亮!

现在的我正在告诉自己,老实的大量的拜读余老师曾经的苦乐年华,在余老师的光芒照耀下,去补偿自己余下的有限时光。

余映潮:谢谢小杨。研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

杨磊:老师的这些作品我都买回来了!差不多有十本,我要精心研读,当个好学生。

余映潮:真好。感动。还有《余映潮讲语文》(小学卷)

杨磊:好的,也马上买回来。老师您太神奇,太伟大了,竟然有那么那么多伟大的著作!

余映潮:哪里。专心而已。

杨磊:是啊,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是专心致志,不负韶华。

余映潮:问候小杨,我今天开始外出,紧张着每一天。

杨磊:祝福余老师一切顺利,旗开得胜!请您劳逸结合,保重身体!希望能有机会恭敬老师一樽俺信阳的毛尖香茶。

杨磊:拜读您的杰作《致语文教师》,文道合一,天人合一,实在是放不下,您阐述的关于为师之道,让学生明白了许多。

余映潮:谢谢! 我在计算秋季工作时间,尽最大可能给贵校设立工作室。

杨磊:非常期待余老师的指导,非常希望自己及团队能够成为您工作室的成员!

余映潮:谢!高铁也是我的办公室。

杨磊:余老师的治学精神无不感动着您的弟子们。收到了您的《问道: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要学您的学养,学您的文化精神,学您的为师之道……

我也学着写一点文字,请师父斧正。请您指导“问道:《团队建设的十条箴言》”

余映潮:管理有方!

杨磊:“我要从年龄中减去那被耽误的十余年。”老师的想法太独到了!像老师一样思考,我不知要减去多少年呢!那就减去耽误的三十年吧,这样以来,我就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了,这也正好可以圆了我的学生梦。对,坚持走难走的路,跟着老师,选择人迹稀少的那一条路,向着自己的远方,踏着老师这架云梯,一路跋涉,走进那正在生长的风景里……

杨磊:余老师好!从您及您的作品中,我得到了莫大的力量。我决定踏着您的足迹跋涉。

杨磊:“发展自己,带好徒弟。”在余老师众多弟子中,能否真正的算上我一个?强者天然的使命就是呵护弱者,并把弱者变成强者!您的为师理念,不正是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最好诠释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您借用三尺讲台也能勾勒出三千大千世界!文品=人品,师父的作品,让我读到了一个为师者胸怀天下的教育大境界!

杨磊:谢谢您接纳了我!现在我要正式改尊称您为“师父”了!

您一下子给我发了您的十九篇杰作,这多么像禅宗祖师五祖传六祖啊!弟子得师父真传,但愿能够承继师父的学习之力,领悟师父的为学之道,复制师父的治学之方略。

余映潮:紧张的一天开始了。

杨磊:看得出师父忙碌着,快乐着,幸福着。要像师父那样,在一条人迹稀少的地方,忙碌地、愉快地、幸福地跋涉。

杨磊:师父好,劳顿了一天了,您一定也疲惫了吧?毕竟年龄不饶人,还是劳逸结合吧师父!读您的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还从来没有被一本书如此深深吸引过呢!您发给我的一个个专题研究成果微信,我都会一一认真拜读,读出您的精神与智慧,领悟您的思想与教育主张,学习您对专业孜孜以求的态度与情怀。看到您多次提到关于“主问题”,我非常想弄明白您是如何对此专题进行深度解读的,我读需要您的哪一本书能够尽快找到答案呢师父?

余映潮:谢谢!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杨磊:好的,感恩师父!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此时我正在拜读《余映潮语文教学法》。

余映潮:你真用心,真好。

杨磊:呵呵,是弥补耽误的三十年。

余映潮:如果早几年遇到多好。

杨磊:那是因为,我修行不够,不足以有福气当师父的弟子。

余映潮:好谦虚啊!

杨磊:读师父,真有一种一日不读心不甘的感觉!那我就一步一个脚印吧,我不再嫌弃自己了。不怕慢,就怕站,一站就是二里半。

余映潮:每天收获一点。

杨磊:对啊师父!在我心里,既然认定了自己就是您的弟子,那就要按师父的要求做功课!呵呵虽然没有磕头,但以后会补上。

杨磊:“生活中有许多事都只要换个角度想点办法,就会出现一个豁然开朗的景象”。师父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悟出此道,果真奇才吗?我认为还是善于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角度与众不中。

杨磊:磨炼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师父用艰苦奋斗的生活磨练,挖掘出了流淌在生命长河中汩汩奔涌的趵突泉。

余映潮:刚从郑州飞到了重庆。努力!

杨磊:啊,您在郑州,我应该去看您啊!

余映潮:昨晚到,中午走,来不及。

杨磊:噢,原来赶的这么急啊!最近应该是什么时间可以见到您呢师父?我都打算请您喝信阳新茶了。

余映潮:不客气,谢谢!在重庆。请开通邮箱,也许有时可以给你发点文件。

杨磊:谢谢您师父!读您的书,真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只是我读的不够仔细,我只想全面浏览,然后再回过头来一一深钻,细细领悟,学以致用。 我原来多是选择小学类的教育名家杰作偶尔品尝,而且大多都没有完完整整读下去,究其原因,我以为读者与作者好像也讲究缘分,谁能够得到谁的济,也是有定数的。可是读您的书就不同了,非得一口气读下去不可,好像那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我准备的。那里面有太多我所需求的东西,而且那些知识还能够填补我语文知识的空白,因此我就幻想,读完了几本之后,也许我能够有所提升,即便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我想也会对我有所启发。我虽然曾经负了年华,但我祈求,时间不要负我。

有时读书之余,我就会想,能够有机会读到师父用智慧凝练而成的教育主张,一定是孔子、老子在为我助力帮忙,否则,我没有那么!

余映潮:感动!争取早点去你那儿。

杨磊:师父您好,弟子想尝试着上一节课,以ppt形式设计的进行的教学设计,已经发至您的邮箱,请师父指导!

余映潮:好。晚上回复。

杨磊:不用急着回复师父,以您方便时间再关注!您五一如果在家,我们去看您,并向您汇报一下学校工作情况,方便吗?

杨磊:收到师父对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让我突然茅塞顿开,让我对于教学理念的定位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落实,如拨云见日。我好像明白了一点点:应该如何调控课堂,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应该如何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有师父教导真的很好。

杨磊:师父,读您的作品让我无数次地感动:“没有哪一年发表的各类文章少于50篇。一切的艰辛,一切的困苦,一切的快乐与欣慰,都在那些文字的背后。”

杨磊:师父,五一放可以去武汉看您吗?

余映潮:谢谢。五一往内蒙鄂尔多斯。

杨磊:噢,师父给自己安排的十分紧张了,那是想要受益更多人啊!看来,举国上下,太需要您这样的高人了,我们小辈也得加油啊

杨磊:师父好,已经拜读过您撰写的“河南信阳市平桥二小“余映潮工作室”培训工作 ”,内心十分激动,更是感动,关于培训的一些细节,我们一行人已经通过,也已经决定跟着师父打拼三年,“不破楼兰终不还”。

余映潮:高兴。俺已经关门了。

杨磊:能够成为师父的关门弟子,真是荣幸之至,甚是珍惜!

余映潮:人家是四次,你们是6次。

杨磊:谢谢师父厚爱!6次,三年,不知要耗费师父多少心力呢!我们这边早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读您的作品,本身就读到了师父的学养与魅力!

杨磊:五一之际,又收到了师父的“连载之二十”。以上的十九载,弟子每拜读一遍,就感动一次,内心里的冲击力就升腾一次!感动于师父“带好徒弟”的真诚与良善,感受到了师父为弥补弟子耽误时光的用心与良苦。

余映潮:弟子于2007年写的一篇文章。章登享:给余老师颁奖

杨磊:弟子们对师父:发乎于情,动乎于礼!表达不尽的师生真情谊!学生给老师发奖,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奖项!

 教材分析: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感悟本文中描绘泉水流动的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感悟本文中描绘泉水流动的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些济南特有的美丽,你们想不想看?

 (出示)正是因为济南泉水数量多而且精彩纷呈,所以我们称济南为泉城。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八课泉城,看老师写课题,书写泉字下半部分的水字时,要注意左右均匀对称,城字要想漂亮就得把这斜勾写好。齐读课题

 (二)细读品悟,体会泉水的纷呈美。

 师:文中就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了?泉城?名字的由来,快读读课文,找出这句话

 师: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说济南是泉城是因为--济南的泉水闻名天下

 师:闻名天下是什么意思?

 那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济南泉水天下闻名的?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出示第二句话)。

 1.这个自然段有三句话,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清晰地写出泉水几种不同的美,有几种啊?

 你是怎么发现的?你真会观察,用分号就可以很清楚的展现出四种不同形式的美,我们试着男女生来配合读这四种美,男生读一三,女生读二四

 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第一种美,学生读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四字词语,一个是-,另一个是-(同时画),看白浪翻滚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银花盛开呢?-是我们想象到的。读,(激发:银花盛开)再读(评价:真美)

 4.现在请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画画下面的句子

 恩,真不错,看看一样吗?(用手势反馈,前面是,后面是)左边同学读看到、听到的,右边同学读想象到的

 5.那我们再找四个同学分别来读读四个小分句,下面的同学也有任务,仔细听,一会要进行评价(停顿、节奏、语调高低)

 秋雨潇潇:男同学,女同学

 预设二:如果在第四环节学生就能很好的进行齐读 ,教师接:我注意到你们读秋雨潇潇的时候声音很小,为什么?就直接解词:秋雨潇潇,进而引出晶莹剔透。找一人再读。你不仅注意到停顿的把握,读出了节奏美,并且留意到用语调的高低读出秋雨潇潇的意境美。

 6.下面同桌间比赛读一读,看看谁更能读出泉水的异彩纷呈、形态各异。

 7.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这么多人,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8.去掉词,再读

 9.再读,啊,你们都背下来了(面对无字天书)

(三)自主探究,感悟泉水的动态美。

 过渡:济南的泉水就是这样美丽和神奇,在这七十二泉中,最有名的是哪几种泉?你是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联系上下文,你发现这句话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没错,这句话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一下济南的四大名泉,谁来为我们读下第二自然段?(介绍珍珠泉)

 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泉水流动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这其中有一个字 传神的描绘出泉水流动的样子。学生答:涌

 1.是啊,这从地下往上涌的泉水,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生读?忽(读到那就拎)如果学生没有读完,就是就补充读完

 2.多美的珠串啊,多么富有变化的珠串啊

 生: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

 3.师:屏息凝神再看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反意思)运用三组反义词就写出了珠串的神奇。聚散、断续、急缓,(手势,两遍)放到词语中再来读

 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生接

 4.那涌动的珠串啊,正如我们的朗读富有节奏和韵律,生接?忽?

 5.师: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齐背:在阳光的映照下?

 师: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珍珠泉,回顾我们刚才游珍珠泉时,先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泉水流动样子的句子。接下来我们继续游览其他三大名泉,待会找你最喜欢的一种泉进行汇报。

 随即汇报:

 A. 趵突泉:在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我们听到了?咕嘟咕嘟?的声音美,看到了不断涌冒的动态美,更加欣赏到了如同白雪般洁白无瑕的颜色美。

 带着这种美的体会,谁愿意再来读这句话。

 B. 还有谁喜欢哪种泉?读读描写泉水流动特点的句子。

 如:五龙潭:汇注是怎样流动,可以用拆字解词,汇是汇合,那注呢?流入、注入,注入到哪?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潭吗?我告诉你,就是深水池,那五处泉水注入--潭中,你说说汇注是怎样流动--无处泉水汇合到一起,注入深水池中(你们理解的很到位)(可以加手势)

 黑虎泉:喷吐,刚才说五龙潭是表示流动的词语汇注,同样是二字词,同应是表示流动,我们把那个词换到这来,行不行?放进去读一读,不行为什么?结合书上的,喷涂是一股股洪流喷涌而出,水声喧腾,正如前文所说:声音洪大,如呼啸狮吼

 (四)总结回顾,习得写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泉水流动的特点,用了非常准确的词语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汇?瞧,细致观察才能准确表达。

 师:泉水游览完毕,这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泉水想必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说道济南人们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正是因为--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师:细心的你还会发现,这文章的.一首、一尾--相呼应,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能够使文章结构非常的完整

 师:这么美的文章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把它积累下来

 课后作业:

 背诵本文

 运用本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教学反思: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泉水异彩纷呈的美与泉水流动不同特点上。

 在品读泉水纷呈美时,引导学生通过符号美、节奏美、词语美、意境美等几个角度体会济南泉水的丰富多彩。并且设置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的各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泉水那不容言说的美。

 在细读品悟四种最有名的泉水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珍珠泉段落,并且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学习其余三段,即: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品读趵突泉一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随即总结我们听到了?咕嘟咕嘟?的声音美,看到了不断涌冒的动态美,更加欣赏到了如同白雪般洁白无瑕的颜色美,从而体会位居七十二泉之首的?泉王?的气势美。

 上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写法,让文字经历在学生头脑中再造想象的过程,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